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7-02阅读:4408次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读书,是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可你有没有仔细思考过,所谓“读书”,这个“读”,到底代表了什么?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读”的书——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阅读心理学》是一本学术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是“自古华山一条道,只有勇者敢攀登”,学习本来就不是轻松的。快乐学习不代表轻松学习,其真正意义是,找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好了,回归正题。阅读二字,广为人知,但我们真的了解阅读吗?

关于“阅读”的疑问


阅读时,我们看的是一行行的文字,那我们眼睛的运动轨迹也是与文字平行的直线吗?

读“大家是老朋友”这句话时,是基于“字”来阅读的,如“大”、“家”、“是”、“老”、“朋”、“友”;还是基于“词”来阅读的,如“大家”、“是”、“老”、“朋友”;还是基于“心理词”来阅读的,如“大家”、“是”、“老朋友”?

对于“今天天气好”这句话,加上空格,“今天 天气 好”,和不加空格,“今天天气好”,哪种更有助于词汇学习?

“李明骂张文,因为他脾气不好”,如果问“‘他’是谁”,小学生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会一样吗?如何才能消解歧义?

“佩姬来到餐厅,点了一份牛排。在她吃完后,佩姬和服务员说了几句话,然后离开了。”在这个短篇中,读者接下来会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谁的信息,“佩姬”还是“服务员”?

幼儿看图画书时,3岁和6岁相比,对文字的关注是一样的吗?成人伴读和指读,都同样能提高幼儿对文字的关注程度吗?

阅读水平低下是否就说明存在阅读障碍?阅读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

对于这些阅读现象和问题,或许我们能够依据经验或语言常识进行回答,但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解释现象、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需要有证据。阅读心理学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把阅读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给发掘出来。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阅读背后的心理机制

首先,本书在第一章详细地梳理了关于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国内外代表性著作和主要事件,读者可以很快地对阅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的概貌有所了解。

其次,要开展科学研究,必须要有恰当的研究方法。本书对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充分阐述,包括反应时法、眼动实验范式和脑功能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工具性指导。

第三,本书囊括了当代阅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眼动与阅读、字词识别、词切分机制、句子理解、语篇理解、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障碍等,引用国内外科学研究成果,更注重反映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就。

选择性深入阅读

读《阅读心理学》并不一定要通读,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度挖掘。

比如,词切分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主题。大家知道古代人不太爱用标点符号,这样就使得一句话因词切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义。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下雨天不想留客,他就写了张纸条,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客人理解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所以很心安理得地住下了。

本书第五章分别对拼音文字和汉语的词切分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比如,有研究者认为,词间空格(即词与词之间加空格)是重要的视觉词切分线索,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有研究者认为,某些语言线索也具有词切分功能,比如汉字的偏向位置信息(即指汉字在多字词中的固定位置,如词首、词中或词尾)。通过本章阅读,读者可对词切分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能有一个通透的认识。同时,对于所引用的研究成果,本书都提供了相应的文献出处。读者可以针对某个感兴趣的实验研究,查找对应的原始文献进行详细阅读。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批判态度贯穿始终

本书所引用的研究成果是科学的,都是研究者们通过严密思考的实验设计产生的,但它们不是标准答案。对于某一现象,有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有研究者得出了那样的结论,最后总结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读者看完可能会有一种说了跟没说一样的感觉。但在科学领域,没有所谓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不断接近真相的可能。因此,读本书时,最好把重点放在研究者的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的合理性作更多的批判性思考,而不是把已得出的结论作为事实来接受。

举个例子:在英语的词切分机制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词间空格这种视觉词切分线索能够促进阅读过程,但在汉语的词切分机制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为地插入词间空格并未促进阅读。这种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当然与不同的文字系统本身有关。除此之外,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被试作为汉语母语者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文本呈现方式,而在句子中人为地加入词间空格改变了阅读的视觉环境,打乱了被试原有的阅读眼动习惯,因此其研究方向调整为消除阅读习惯影响后再研究词间空格的效果;还有研究者将被试的阅读技能分为高、低水平,探讨词间空格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是否受读者阅读技能高低的调节。

在这个例子中,研究者就是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把研究更推进一步。读者也可以思考一下:各个研究的假设、方法等是否存在可疑之处,还可以从哪个方面拓展研究。

作者介绍

白学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长。担任《心理与行为研究》主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闫国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眼动实验室主任。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主要从事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等著作。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

相关书籍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由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杨玉芳任总主编。文库选择的内容都是当代心理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富有成果的理论学派和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有重要价值的应用领域。各作者都是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很深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是一套心理科学系列丛书,不同于普通教科书系列,将着重反映:1.当代心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方法论和发展趋势;2.近年来心理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和进展,应用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3.反映和集成中国学者在不同领域所作的贡献。其目标是:1.引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2.展示心理学在现代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3.为心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争取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支撑条件。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阅读心理学》

白学军 闫国利 等著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阅读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总论、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眼动与阅读、字词识别、词切分机制、句子理解、语篇理解、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障碍等九部分,囊括了阅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当代阅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先对阅读的本质、阅读类型、阅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和阅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进行阐述,之后详细地介绍阅读心理的研究方法,最后分专题来介绍阅读心理研究不同层面所取得的成果。第二,在本书内容的阐述上,既呈现国外的研究成果,又更注重介绍国内的研究成果。第三,在本书引证材料的取舍上,注重引用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力求使本书所阐述的观点科学可靠。第四,从研究的视角上,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包括语言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工程心理学》

葛列众 等著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本《工程心理学》主要介绍了工程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既可以作为工程心理学专业教材之外的进一步深造的补充读物,亦可以作为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的参考书。这书有前沿性、系统性和中国特色等三个特点。全书引用的文献有1118篇,601篇是近十年发表的文献,607篇是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相较于以往相关论著,本书增加了对工程心理学研究中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介绍,例如,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研究以及神经人因工效学研究等。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人格研究》

郭永玉 主编

本书延续郭永玉团队的以往研究,整合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专题研究成果,体现这一领域从理论流派的纷争到深入的专题研究的重大转向,构建一种主要围绕专题研究展开的能够充分呈现本学科研究成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架由绪论、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社会文化五部分组成。

绪论概述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流派纷争、研究范式、学科框架等问题。

人格特质从健康、政治、精神三个角度展现特质的方方面面,为自我认知提供参考,尤其着重阐述了厚黑学以及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中国人的人格特质。

人格动力从目标、自主与自由、调节与控制、创伤后成长等角度揭示影响我们行为的人格因素。

人格发展从人和自己、人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出发加以阐述,并介绍了如何讲述由这些关系和历程构成的人生故事。

人格与社会文化则从人格与人性的角度,对中国的幸福悖论、青少年网络成瘾、反社会型人格与攻击等社会问题给出了新颖的解答,并以“孝”与“和平”两个话题深刻探讨了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以及人格对文化的反作用。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情绪心理学》

傅小兰 主编

《情绪心理学》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系统展示当前国内外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全貌和新进展,从情绪理论、情绪成分、情绪发展、情绪与认知、情绪与疾病等方面阐释情绪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本书是傅小兰研究员与二十余位研究者的集成之作。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汲取国内研究成果,力求兼收并蓄;细品经典研究神韵,彰显现代科技精萃,力求古今交融;剖析流派理论观点,介绍技术方法范式,力求虚实结合;探究情绪本质规律,分析现实生活行为,力求雅俗共赏。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第二语言学习》

王瑞明 杨静 李利 著

本书围绕第二语言学习这一学习者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第二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双语记忆表征、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词汇和句法加工、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转换、第二语言学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与教学策略、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过程与高效率推广等八个核心问题,对各个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并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思考。本书是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推动国内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音乐心理学》

蒋存梅 主编

现代社会,音乐无处不在,聆听音乐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究竟大脑如何加工音乐?音乐训练如何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的音乐技能如何发展变化?音乐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是什么?从进化角度看,音乐的起源是什么?除了审美之外,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哪些应用,其潜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围绕国内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论述。本书追求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力图全面反映最新研究动态,为专业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音乐心理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法律心理学》

乐国安 李安 杨群 主编

法律心理学是用心理现象来解释法律问题的一种学问或一门科学,它是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社会环境下,在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下,“法律心理学”成为了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本书是《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中的《法律心理学》分册,其内容包括法律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行为模式、证言、辨认、讯问和供述、犯罪人特征描述、司法决策、测谎、法律相关心理的评估、罪犯心理矫正与治疗、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和恢复等议题。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法律心理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如何回答法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本书可供高校法学和心理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法律心理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进化的智慧与决策的理性》

王晓田 陆静怡 著

本书将介绍风险认知和行为决策两个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成果,与读者分享作者来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研究决策理性的成果、心得和具体的案例,为研究人类认知与社会行为提供崭新视角,将人类认知与情绪的规律、决策行为的偏好、偏差放在多种理论的透视镜下,解读决策行为的偏好与偏差。

本专著将着重于心理学研究中发展迅速的两个领域:进化心理学和行为决策。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理性模型与进化理论的关系,量化价值观(utility)和适应度(fitness)(2)在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下通过亲缘选择理论、性选择理论、觅食理论、生命史理论、和进化博弈论了解认知与社会行为的规律以及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法则等。

聚焦人类在风险下决策的规律以及相关的人际和社会文化问题,帮助读者拓展视野,与读者分享新的研究进展、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避免或减少判断和决策的错误,成为知己知彼的决策者。本书即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专业参考书,也可作为科普读物。

读书,你真的知道怎么“读”吗?

《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李纾 著

这是一本用推理和理性研究人类决策行为过程中不符合理性、不符合“规则”的书。而那些不符合理性又不符合规则的决策行为,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却又存在着相当一致的规律性,那就是齐当别决策法则。齐当别决策法则指的是一种“决策表征系统,认为决策者在诸多决策中趋于采用单一策略,即对于二择一决策问题,决策者会‘齐同’掉选项在某一维度的差别,并以另一维度的差别作为最终决策依据,即选择在另一维度上效用更大的选项”。

本书以此齐当别决策法则作为一条红线,串落起四大决策领域(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跨期决策,空间决策)中存在的多种与现有决策理论预测不相符合的异象(Anomaly),然后将它们之间的共性一一展现出来,表现出齐当别决策法则强大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