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编者按:
狗狗的疗愈,我发现了一种叫狗狗的药丸,并且完全把它吞了下去。——《狗狗的疗愈》
“突然之间,活着变成了一件困难而没有意义的事。”
1996年4月6日,朱莉在纽约独居的地下室公寓里精神崩溃。在此之前,她从没有想过死,但那一刻她只想死。那一年,朱莉22岁,在纽约的一家出版公司担任助理编辑,大学毕业刚满一年小有成就,等待她的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
她的家庭不算富裕,也不算美满,她有一个哥哥与她仿佛天生敌对,打她,骂她“蠢货”“丑八怪”。朱莉身上总有淤青。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永远在忙工作,母亲永远在侍弄花园,对他们不闻不问。尽管如此,朱莉崩溃时的第一反应还是:
“家,我必须给家里打电话。”
很久之后,妈妈才告诉朱莉,那一天她一接到电话就径自走到校长办公室(她的妈妈是一名高中老师)说:“我得走,家里有急事。”她跑回家,收拾好一袋子东西,然后开车从哥伦布到俄亥俄又到曼哈顿,不眠不休,开了9个小时。
1996年的美国,人们不经常提起心理疾病,朱莉和她的父母都不懂临床抑郁症是什么。朱莉用“感觉自己像是没了电的机器人,或是被两根弦牵着的木偶”来形容这种情绪带来的变化。
“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萦绕在心头,掌控了我整个人。”
02重新回到家,朱莉并没有变得好起来,在一次自杀未遂后,她开始接受治疗。先是心理治疗师,然后是精神病医生,朱莉开始服药。可是收效甚微。于是,朱莉决定养一只狗,一只金毛猎犬。
图:邦克·希尔,是朱莉的父母养过的第一只狗的名字,朱莉如此命名是为了纪念父母一起生活的岁月,也为了感激他们陪在她身边。
1996年6月26日,邦克走进了朱莉的生活。他在朱莉怀里睡着时,朱莉说自己快哭了。
“我感觉自己像一只在暴风雨里的风筝被拉回到地面,牵着的线被紧紧绕回卷轴。”
每次朱莉被抑郁情绪困扰时,邦克都会走过来坐在她的脚上。他脸上满是好奇,好像在问:“好些了吗?”他的出现,让朱莉找到被需要的实感。
“我发现了一种狗狗良药,并且完全把它吞了下去。”
邦克只聆听,不评判,在与邦克一起的日子里,黑色的抑郁松开了扼杀朱莉的手。
03朱莉吞下了叫狗狗的药丸,这个药丸在她身上立马起了效果。这让人想起《忠犬八公》里的小八,想到《导盲犬小Q》。在那些电影和书里,狗似乎一直是吐着舌头、微笑着守护者,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带走。可是,邦克没那么幸运,不到一岁的时候,邦克被确诊说髋关节发育不良,如果不手术的话,就得安乐死。
在与邦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已经成了邦克的家人,是soulmate。哪怕手术费远远超出她的支付能力4000美金,朱莉也没放弃。邦克陪她走出抑郁,接纳自己,朱莉则给予邦克第二次生命,陪他短暂地过一生。在此之后的10年里,邦克让朱莉重新认识了自己,教会她如何爱,如何对爱负责。
2007年,邦克11岁,因癌症告别朱莉。
04邦克离开后朱莉决定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书,把邦克教给她的分享给更多有同样遭遇的人。
关于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软弱和才华有限,才能勇敢做自己。
关于成功:成功是梦想,失败是权利,偶尔脆弱,没关系
关于爱:能让人在失望和绝望中不断治愈的,除了爱,还是爱。而爱你的人,会在你狼狈时,选择留下。
关于陪伴:不要感恩苦难,请感谢自己,和那些陪伴你的人。
关于抑郁 :抑郁症的痊愈,不是从消极变积极,而是坚持活着。
2016年,朱莉和邦克的故事被媒体大量报道之后,感动无数读者,荣获鹦鹉螺图书奖银奖,挺近《纽约时报》畅销榜。作为书的作者亦是编辑的朱莉也因出版这本《狗狗的疗愈》成为了美国畅销书作家。
书中邦克感知朱莉的难过其实是有理可依的。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曾说:“当你爱抚一只狗,或听一只猫的呼噜声时,思绪得到了沉淀,随即而来的,是你柔软的内心升起一个宁静的乐园,而这种情感会在你的生活中开起一道大门。”
研究发现,当狗在看着人类时,的确会有一种心领神会的表情。人们总会出于本能去观察对方的左脸,因为那是我们流露情绪的部位,狗是为数不多能参悟这个秘密的动物。它们也会用这个办法辨识我们的情绪。
邦克走进朱莉的生活,治愈了朱莉,同时也改写了她的命运。
以上就是朱莉和邦克的故事,抑郁症患者重生自述,一个关于爱与陪伴的真实故事。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载,推荐图书《狗狗的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