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蒙特学院联盟培泽学院的科学家Ruth Karpinski,最近在心理学期刊Intelligent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高智商人群罹患焦虑、抑郁、自闭等症状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大众。
研究摘要:
培泽学院的科学家选择了3715名门萨俱乐部成员发放问卷,测试他们的精神健康。
*门萨俱乐部要求所有会员智商都在顶尖的2%以内,也就是说,智力均在132(比正常人群高两个标准差+)以上。
这份调查涵盖了: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心境恶劣和躁郁症;
焦虑性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强迫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强迫症
被试们要求填写他们是否被正式诊断为这些疾病,以及是否怀疑自己正在受这些疾病的困扰。
测试结果显示,超过1/4(26.7%)的门萨会员被正式诊断为心境障碍里的某一种,有20%被诊断为焦虑障碍。
而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只有10%。
Karpinski和同事们提出了一种「过亢大脑」的理论来解释他们这次的实验发现。
高智商人群之所以患精神疾病的比例更高,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过于亢奋、过于敏感、容易对环境中威胁或冒犯产生强烈反应,从而导致情绪失调。
聪明忒过 则不如意事常有 ——《红楼梦》而关于智力与敏感性的研究,在2015年,发表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更有普遍意义:
科学家追踪了1881位普通的被试,记录了他们从8岁到22、23岁的智商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这项研究显示,8岁时高出一个标准差智商值的孩子,与到了20多岁时前百分之十的人,均与应激敏感性的性格特质有关。
高智商人群拥有发达的认知能力,于是他们会比普通人更早也更多可能地思考那些深刻但「无用」的问题,从而更容易陷入无助的、困惑的境地,产生抑郁情绪。
尤其是童年时期显现出智力优势的孩子,如果受到家庭和社会中错误的教育观念影响,更可能早早察觉周围的一切的“不对劲”,也会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即使平安到了成年,这些“聪明”人谋篇设局也总是趋于将复杂性穷尽,以至于自己最终无法在现实层面驾驭这种复杂性。于是引发了挫败感、失望感、焦虑感、自我怀疑、羞愧等负面情绪,并在其中自我陷落。
智商高的人,通常会把所有的心理能量都押在“谋事”上,从而忘记了稳住自己。若心难得一定,又如何「人定胜天」?
比如,在《红楼梦》里,名医张友士为秦可卿下的诊断: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老中医说,这基本上就是补血补气的药。可能中医说得有点儿玄乎,如果究药理的话,兴奋与营养中枢神经(人参皂苷)、改善胃肠道功能(白术)、抑制5-HT降解(白芍)、扩张血管改善心脑循环(川芎嗪)……等等。现代抗抑郁的药物,主要也是从这几个方面下手。
是的,思虑太过,容易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