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走出来的心理学家

作者:柠小檬日记 2018-01-04阅读:4210次

全家人皆死于集中营毒气室,唯有他和妹妹幸免于难。

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一直到80岁还攀登阿尔卑斯山。

这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走出来的心理学家

他的一生曾充斥着巨大的苦难,但又心怀爱与希望。他用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无论是爱、成就还是苦难,我们都能从其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往来有鸿儒,少年时才华初现

弗兰克尔于1905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母亲则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他是家中第二子,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15岁时,他就开始对生命的意义产生质疑和好奇。而这一切的起源,不过因为一堂化学课,老师认为有机体分析到最后,也只是一种化学燃烧作用。年少的弗兰克尔无法接受老师的观点,于是开始接触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著作,而这两人正是奥地利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

16 岁时,弗兰克给弗洛伊德写信,并寄去一篇自己关于叔本华的心理分析的文章,得到后者的赏识并在 3 年后发表在《国际精神分析期刊》上。

20岁那年,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并于同年,在他的另一位偶像阿德勒主编的《个体心理学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心理治疗与世界观》。

德军来袭,他因孝而拒赴美国

1938年,弗兰克尔33岁,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精神病治疗中心。然而也正是这年,德国入侵奥地利,作为犹太人的他和家人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准备申请到美国的签证。一年后,在心理学上卓有建树的弗兰克尔获得了美国护照与签证,但无奈父母无法离开。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最后决定和未婚妻缇莉一起留在维也纳。

1942 年,弗兰克尔与未婚妻举行了婚礼。同年 9 月,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辗转关押在多个集中营。

集中营的非人生活,他用爱支撑前行

毒气室、焚烧炉、非人的虐待、繁重的劳役……这些都是集中营的关键词。而弗兰克尔之所以能成为幸存的奇迹,除了他医生的身份、乐观的心性外,更多的是对妻子深厚的爱给了他力量。在星光里,在霞光后,在落日中,他都能看见妻子的微笑和坦诚鼓励的表情。思绪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回到过去的种种琐事,让他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通过回忆爱人获得慰藉和满足。

虽然不知妻子下落、不知她是否活着,但在集中营的某个瞬间,弗兰克尔意识到即使她不在身边,却“存在”在于心里,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爱、他的思念、他对爱人形象的回忆。外在世界的一切,我们无法控制,但内心的想法是可以控制的。即使身处地狱,但我们依旧可以自由想象,这就是人类的终极自由。

走出集中营,爱与苦难赋予生命新的意义。

战争结束后,弗兰克尔回到维也纳才发现他的父母、兄长都在纳粹集中营死去,而深爱的妻子更是在胜利前夕去世。但这并未打倒他,集中营的炼狱生活,让弗兰克尔重新思考起了存在的价值,爱与苦难的意义。正如他常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 。

他曾说过: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生中最后的自由---也就是是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刹那。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煞的一部份。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终其一生,弗兰克尔获得过世界各地 29 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曾在 209 所大学演讲,出版了 32 本书,已被翻译为 32 种语言,其《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共售出 900 万册,他是奥地利科学院荣誉会员。他的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