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人才学家哈里克说:世界上93%的人都因拖延症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作为一位二十多岁的祖国花朵,总觉得做事拖拉一下没什么,反正年轻嘛,还有大把时间来荒废。
总之——来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时光。
但是嘴上痛快了,在内心深处我也发觉到拖延症已经在以无法察觉的方式,吞噬着我对生活的所有热情了。
于是,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个"老灵魂"。
我有一个朋友,姑且称他为“瓜哥”吧。
瓜哥的一天一般从中午12点开始,在凌晨3点结束。他总是一边跟我说着:“今晚我必须早点睡,再熬夜的话,恐怕就会爆出某一高校的男生因熬夜猝死而上微博热搜了。”
即使下了如此决心,但一边却是:夜太美,尽管再危险,他总是黑着眼眶熬着夜。
于是,第二天早上总能看到他在凌晨发布的朋友圈。
“叮~~~今夜修仙成功”。
“你就不能早点睡吗?”看着双眼无神、正打着哈欠的他,我这样问道。
“周末才睡的晚而已啊,平时上课的话,我晚上一点就睡啦!”
“哎呦喂,一点是早睡??讲真,你就不怕第二天起不来嘛?”
“怎么可能,给你瞅一下”,他向我展示他手机里设置的闹钟,“看到没,我每天都会设置6个闹钟,每隔10分钟响一次,怎么可能会迟到!”
我想象了一下,他的闹钟从7点半开始一直响到8点半......
对此,我没说什么,只是回他一个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当写下瓜哥拖延症的故事时,我想你我都很扎心了,我确信不止瓜哥一个人这样做。
看似无关痛痒的一种病,却如此张狂,活跃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你我他都是它魔爪下的“俘虏”。它给我们带了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让我们深度怀疑自己。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拖延症的段子。
“有一个人,说今天我要开始写方案,于是我从早上8点起来就坐在书桌前,先磨洋工逛淘宝,买了电热方便面杯,买了球鞋,买完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后,我看了一集美剧,一集综艺节目,磨蹭到了夜里11点,我终于开始动笔写了。”
当“拖延症”日渐成为一个流行的“梗”时,我们开始发现,它并没那么简单。
TED的一位演讲者曾经分享一张生命日历给大家。
他说:“假设一个人可以活到90岁,每个星期都是一个格子。我们所剩下的格子并不多,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去看一下这个生命日历,思考自己到底在拖延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拖延着一件事。”
尽管,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拖延的危害以及拖延症最好的解决就是,立马去做!可是,我们真正地与拖延症、减肥的拉锯战中,依然屡战屡败,始终见效甚微。
在职场,仿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
老姐曾经跟我提到过他们单位的王姐是一个工作十分勤快的人,属于“实干型”。与她同期进公司的娜娜,则比较“随性”,颇有几分“老油条”的潜质。
同样是收到一份材料,王姐会在下一秒便开始着手准备,而娜娜则会拖拉到deadline前一刻才开始动手。
用娜娜的话来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看着王姐绞尽脑汁、埋头苦干的样子,娜娜觉得“这人也太老实了,一点都不灵活”。
“王姐花半天时间写的东西,我半个小时不到就可以赶出来了,照样可以交上去。”娜娜边刷微博,边这样说道。
但娜娜终究不是“天赋型”选手,虽然抖得一手好机灵,但是难以服众。
当娜娜还如春风沉醉般迷恋于“习惯性拖拉”时,王姐已经把她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就在今年,王姐顺利晋升;而娜娜原地不动,甚至周围的同事都对她颇有微词。
“我觉得我现在特别像一条咸鱼。”
老姐告诉我这是娜娜最新发布的一条朋友圈,她说她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就像娜娜这样的心态的很多人一样,我们也想去了解有何手段去治愈他,原理就像减肥,我们都知道少吃多动,才能减肥成功。因此我们下载了Keep软件,打开百度输入“拖延症怎么办”的词条,于是新的flag诞生了...
keep成为继微信运动后第二个统计步数的软件,百度里输入的词条也只成为了浏览器里的历史记录。
所以说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懒惰,是当我们明知自己拥有作做出选择的能力,却不主动改变而是放任它的生活态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有着瓜哥和娜娜这样的状态,那要问我如何解决?我只能告诉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不断滋养恐惧。”
如何解决拖延症,你我心里还没有点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