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医院汪卫东:超80%失眠患者由心理因素造成

作者:搜狐健康 2018-01-23阅读:2739次

广安门医院汪卫东:超80%失眠患者由心理因素造成

作者 | 周亦川

来源 | 搜狐健康

失眠是一种让人十分抓狂的症状,在床上辗转反侧,精神奕奕,也叫“翻烧饼”。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汪卫东指出,失眠是抑郁、焦虑、狂躁等心理疾病和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身心疾病的共同症状,除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生物因素80%以上的失眠属于心理问题,也就是一种心理性的疾病。睡眠本身是一个最自然的生理心理现象,但直接带来失眠的身体疾病远少于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

广安门医院汪卫东:超80%失眠患者由心理因素造成

汪卫东说,失眠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心理问题造成的,很少因为大脑本身的病变引起。无论是一过性失眠、短期失眠还是慢性失眠,应该说都与心理问题有关;慢性失眠往往都是由于过去的经历中有过痛苦的失眠记忆造成,有一些人对这些记忆比较清晰,诸如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由于紧张焦虑、矛盾冲突等原因造成了情绪障碍,出现一过性或短期失眠造成了巨大痛苦。还有少部分人由于痛苦的记忆太深太大,不堪回首,回忆起来更加痛苦,于是人们往往对这些记忆采取了回避和压抑方式。

期望自己“一粘上枕头就能睡着”,“如果睡不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一旦有了失眠就会认为“我的失眠是遗传带来的”,“我早点上床就可以避免失眠”,“睡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等等,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又会加重失眠者在睡眠问题上的情绪障碍,比如还没上床就焦躁不安,只要有一会儿睡不着,就急于看表,生怕接下去睡不着了,出现情绪“激惹现象”。

由于各种不合理的认知和睡眠情绪障碍的出现,患者对自己睡眠采取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行为,比如每天要控制自己的睡眠,准时上床睡眠,中早上床睡眠,上床之后立即强烈控制的睡眠过程,把上床当作一件工作来做,这些行为又都破坏了睡眠这样一个最自然的生理心理现象,如此事件反复刺激,形成增强记忆,导致不合理认知、情绪与反睡眠行为,最终形成了慢性失眠,甚至形成了顽固性失眠。

汪卫东认为,治疗此类心因性失眠,易行的方法是放平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睡眠太大的压力;对于一些失眠控制不佳的患者,可咨询专业的心理科医师,改变这些记忆带来的不合理认知和情绪化行为,把原来的记忆化作为积极因素,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睡眠。

无独有偶,据MedicalNewsToday网站报道,来自于塔斯卡卢萨阿拉巴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enneth Lichstein通过回顾过去20年发表的12项睡眠研究之后总结得出,失眠本身实际上比担心失眠危害要小一些。那些确信自己是失眠症患者的人,比不这样认为的人更容易出现疲劳、焦虑和其他健康问题,无论他们是否睡得好。大约三分之一相信自己患有失眠症的人实际上睡得很好。

失眠会引发忧虑,忧虑是压力的推动力,从而对生活造成影响。觉得自己失眠的人,会很担心得不到他们所应得到的良好睡眠。在实际的睡眠过程中,他们需要比希望的更长时间才能入睡,或者经常在睡眠中短暂清醒,这些问题在实际上影响很小时,但他们却认为这些问题是导致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

Lichstein将“睡眠不佳程度”与“失眠存在与否”进行比较,发现与传统的观点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睡眠不足,那些自认为是失眠的患者更有可能患上与睡眠不足相关的疾病,如抑郁症、自杀念头、焦虑疲劳、高血压等等。与那些认为自己失眠的人相比,实际上睡眠不佳的人的健康状况似乎更好——失眠是导致白天出现各类功能障碍的原因,而不是睡眠。这项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我们对失眠的看法,要更注重失眠的临床心理管理。

广安门医院汪卫东:超80%失眠患者由心理因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