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

作者:学长LEO 2018-02-01阅读:5567次

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

谨将此文送给自己和年轻伙伴们。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拖延症,大概是当代年轻人最“欲罢不能”的通病,这里的“能”,是“做不到”之意,并非“不想、不愿”。我的朋友里不乏拖延症患者,不管多么高学历高大上高精尖的人,都曾“拖延”过,我当然也不例外。

什么是拖延?我的解读是,可以立刻着手、当下完成的事情,却故意放那儿不开始。

背单词做习题可以“先玩会再干”,写工作总结可以“先睡一觉再说”,就连吃饭都能“再等会叫餐也不急,反正不太饿”。

我在耶鲁读本科时,有次要写一篇非常难的大论文。翻了好多文献,依然理不出最好的论点。此时畏难情绪爆棚,急性拖延症发作。不想写,不想写,不想写。把论文搁在一边逛BBS消遣,看到一篇题为《上万字经验分享,看了准能治好你的拖延症!》的热门帖子。抱着侥幸和好奇点进去一看,只有一行字:

“唉,还是再玩会儿,明天告诉你吧。”

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

那么,拖延时我们都在干什么?

刷朋友圈。

逛微博。

发自拍。

玩直播。

煲电话粥。

躺着。

发呆。

不动。

对一个慢性拖延症患者而言,有多少时间因拖延而流失?

非常保守地说,一天中这样那样的拖延有3次,平均每次十分钟。

所以,

一天就是半小时;

一周就是0.5小时 x 7 = 3.5小时;

一年就是3.5小时 x 52 = 182小时。

182小时,

可以乘北京到纽约的直飞航班15次;

北京到东京的直飞航班73次;

北京到天津的高铁300次。

别忘了,这还是很保守的估测结果。

拖延症带来的副作用都有什么?

最显而易见的,是多米诺骨牌式的恶性循环:因为在A事上拖延,导致B事无法按时开始;因为B事没结束,所以C事业延误了;因为C事没忙完,所以D事E事F事G事都被搁置着。由此一来,每天都在赶各种deadline中度过,狼狈不堪。

因为拖着一件或几件事没做完,心里总膈应得慌,严重时甚至茶饭不思。有一篇大论文拖着没写完,你会痛痛快快跟老友们去喝酒撸串吗?有一个考试拖着不复习,你能舒舒服服睡一场大觉吗?拖延时的闲散发呆能带来短时放松和欢愉,但拖延后回到现实,面对眼前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时,心中的不安和压力恐怕只会加重。

因为家务活拖着不干,引来妈妈不满,母女间难免一场拌嘴;因为承诺过要送的礼物迟迟不买,使得女朋友不快,带来一场不必要的情侣冷战;因为工作任务拖着不完成,导致上司对你的业务能力产生质疑和批评,甚至因此危及自己的饭碗……拖延症最大的副作用,还是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学业事业前途的威胁和伤害啊!

我们究竟为什么爱拖延?

简而言之就是几个“怕”:怕苦,怕累,怕受罪,怕失败。

被拖着不完成的事,大多需要费点脑力,心力,体力,是要求人们燃烧卡路里“用功”的事,是会让人疲惫的事。崇尚安逸享乐的天性自然会阻止一个人去吃苦受累。

被拖着不完成的事,通常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搞定的小case,而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技术性的活儿,比如考托福,写项目PPT。面对这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人们可能变得不自信,生怕自己做不好、完不成;因为承受不了“失败”的滋味而出现了逃避心态,索性把事情搁着不做。

当然,过度自信和有把握的心态也可以导致拖延:“反正时间还多着呢。这么简单的事用不了多久的,这会儿不需要着急。”很多时候,这种大剌剌的心态佐以其他牵扯精力的事,可能会让人不小心忘了那项一直拖着没完成的任务,等恍然想起时已经误了deadline,只有捶胸顿足“空悲切”的份了。

如何减轻乃至根治拖延症?

首先咱们得知道,不管是拖延还是不拖,事情总在那儿等着我们去完成,即使拖过了初一也拖不过十五。

“长痛” v.s. “短痛“,你要选哪个?

不拖泥带水地把一件事做完的过程,固然会有疲惫纠结甚至抓狂,但这还算是“短痛”;而拖着任务不完成所产生的不安稳感,尤其是被deadline追着的压迫感,只要你不把事做完,就会如影随形地一直折腾你,这实在算是“长痛”,而且还是深入到精神层面的“痛”。“长痛”不如“短痛”,所以咬咬牙逼自己赶紧把事做完, 绝对是更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同完成任务后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愉悦感相比,“短痛”实在算不上什么。

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

能两分钟解决的事,绝不拖到第三分钟去做

我的一位成功人士忘年交,执行力卓越得令我生畏。他的一句座右铭,是“能两分钟解决的事,绝不拖到第三分钟去做”。

比如,动动指头就能处理的工作微信,现在就发;动动嘴唇就能打的业务伙伴电话,立刻就打。如果他的秘书稍微墨迹了一点,他就会不留情面地问道,“你难道是在等黄道吉时吗?”

几个团队核心成员起初曾叫苦不迭,对霸道上司的严格作风倍感压力。但渐渐地,他们不再抱怨,开始变得心服口服,更庆幸遇到了一位雷厉风行的好老板。而这位大咖的公司,成立区区两年就已经在业界风生水起,盈利节节攀升,还在年初成功上市新三板。

在心里种下这句话:能两分钟解决的事,绝不拖到第三分钟去做。每天默念和践行,让这条信则牢牢扎根在自己的观念里吧。

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

每天列任务清单,定好优先级

要想不拖延,必须脑子不乱心不浮,必须清楚自己今天、明天、这周和更长一段时间的任务都有什么。

每天早晨起床时给自己列好当天的任务清单 (To-do list),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更可以按任务的轻重缓急排序。列清单的重点是要明确哪项任务最重要,哪项可以放在最后。当看到有若干件事都需要着手完成时,拖延的念想会减弱很多。

这办法挺笨,也是老生常谈,但我自己试了以后觉得确实特好。为了督促自己不拖延,我从半年前开始,每天早晨上班前在电脑上列好当天的To-do list,完成一条任务后就把那条的文字改成绿色。作为一个不是处女座但胜似处女座的较真强迫症族,最令我赏心悦目的是一天结束时的“满屏绿”,而最令我浑身不爽的,当然便是“万绿丛中一点黑”——有任务没完成的时候了。所以我一定会想方设法把那件遗留事项搞定,决不拖到明天再办,除非实在遇到了“不可抗拒因素”。

从今天开始,用这个最朴素的土办法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条理化和有序化,一定能杀死不少 “强迫症菌”。

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

(这是我每天早上都要列的当天任务清单。把所有完成事项都标绿了的感觉只有两个字:特爽)

专注与自控,尽量保证整块时间,避免碎片时间

什么时候效率最低下?心理研究表明,是无法保证整块连贯时间做事的时候,是时间被各种事情(可以是完全没必要的干扰项,比如外界噪音、刷社交网络)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候。

Multi-tasking skills (多任务处理能力)固然重要,但还有一种技能同样不可忽视,英文里叫做“compartmentalization” (区隔,区分,区间)——懂得如何去compartmentalize your life,就是知道如何把你一天24小时的生活分成不同的几块,在做每一块事情时都高度专注。

洗澡时就专心涂沐浴露、享受热水冲洗身体时的舒爽;学英语时就屏蔽最近在追的网剧,逼自己只读英语单词和句子;睡觉时就好好躺着,不要胡思乱想辗转反侧;吃饭时就放下手机,不要一边刷朋友圈等着别人给自己点赞,一边胡乱扒拉碗里的米饭……

当在每个整块时间内都能心无旁骛做一件事时,就能确保一定的效率。效率有了,事情就能快些完成,“未决事项”也就少了,拖延症复发的几率当然也就低了。

上面讨论了那么多治拖延症的办法,当然不是在说我们要永远绷紧一根弦地奋斗不息。只要是人,就必定有偷懒倦怠的时候,也必须要有懒洋洋放空自己的时候,否则就没有“劳逸结合”这个说法了。但避免无谓和有害的拖沓墨迹,对年轻人而言,确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最后,我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和我一起做两件事:

1. 转发和保存本文,时刻警醒自己,也帮助别人痛改拖延的陋习

2. 立刻关掉手机或电脑,马上着手你今天必须完成的A, B和C

不要再拖延,现在就去完成上面这两件事,好吗?

周末这两天,各种好友喊吃饭,各种我的傲娇猫在我码字时来骚扰我。我都没嘚儿他们(亲们对不住啦),因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周日晚上睡觉前必须写完这篇小文。现在写完了。6月19日星期天晚上11点09分。算是按时完成任务,没拖延,喜不自胜 :)

希望你点个赞表示已阅”,更欢迎你在评论里说说自己和拖延症的故事,寻求一些病友的安慰和鼓励,一起战胜拖延症!

(本文图片除作者个人相关照片外,均来自网络图片搜索。)

哈佛学长LEO:写给我们年轻人|想成为成功者必须要克服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