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决定青春期?心理学家揭秘中学生学习态度的真实成因

作者:父母是悟空 2018-02-05阅读:3060次

青春期,恐怕是许多人人生难题最多的一个阶段,也是为人父母最感恐怖的一个时期。就像法国小说家拉法耶特夫人说的那样,要获得理智,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它必须以青春为代价。这用来形容青春期,是最合适不过了。

我的孩子们还小,距离青春期还远,我也一直“偷懒”地认为,关于青春期,到了那个时候再去学习该如何应对吧。但这两天,读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经典书籍《儿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我们所担心的青春期叛逆,以及孩子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其实是从小就已经形成的。也就是说,“许多问题不是青春期才产生,而是过去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到了青春期才清晰地浮现出来”。

书中这样告诉我们:

每个人在青春期的表现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在一个班级中发现各种类型的孩子:有的积极进取,有的懒惰顽劣,有的整洁,有的邋遢,等等……与真正的成人相比,青春期距离童年时代要更近一些……它们只是一种新环境,能把一个人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

这意味着,从孩子从婴孩时,父母的日常教育就已经在决定他青春期会是何种状态。

童年决定青春期?心理学家揭秘中学生学习态度的真实成因

阿德勒特别提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到了青春期,一些曾经很优秀的孩子好像突然之间没有了优势。一百多年过去了,阿德勒时代的这个现象依然在今天不断上演。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小学时,品学兼优,总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但进入初中后,会突然感觉一切都变了,他们成绩平平,不再受到关注,曾经的优秀无法保持后,孩子和家长都会陷入失落和无助中。而孩子从小形成的性格特征,会在这种困境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也由此影响了孩子会以各种态度和行动来面对这个困难。

我想结合自己初中时的情况,来谈谈这个特殊的初中现象。

为表扬而活的孩子很脆弱

90年代初,我考上了所在城市的重点中学,那所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全市各个小学的高分学生。虽然都曾是佼佼者,但因为小学教学质量的差别,其实大家在学习能力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初中生活开始后,相当一部分同学体会到了强烈的落差感,成绩不再是班级的前列,而只能排到中等,有的甚至滑落到中下等。

我们班当时有70多个人,到了初三最多的时候有将近90个同学(因为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初三时又会从全市和区县的各个学校挖一些尖子生,成为插班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竞争中优势不再,失落是必然的,但失落之后,不同的同学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和选择。

一类同学埋头苦学,在学习上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保持着良好的社交,待人和蔼,乐于和同学交流学习;虽然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一直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从不气馁,认真、勤奋和乐观。

另一类同学则总是会流露嫉妒和不服,认为“凭什么某某同学比我强”,“为什么老师总是对他要比对我更好”;他们不太善于交友,或者极有选择性地交往两三个同学,也会对班里某几个特定的人很有“敌意”;他们有时看起来好像很不快乐,有点压抑感,但有时候也会和同学玩得很开,了解他的人会很对他评价不错,不了解的同学则觉得他有些捉摸不定。

还有一类同学基本放弃了学习,对学习漫不经心;开始在其他方面寻求成就感,比如“拉帮结派”,把看小说之类的课外活动当成主业;他们活得看似很轻松、快乐,抛下繁重的学习,另外找到了一个不费力的精神支点。

童年决定青春期?心理学家揭秘中学生学习态度的真实成因

为什么大家会如此不同?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

这样的孩子自己也能感觉到似乎经历了一场变化,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性格被一个新环境改变,而是这个新的环境更加真实地显示出了他们真实的性格。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阶段会停止成长,变得迷茫彷徨,找不到当下成长的正确之道。因而回顾和留恋过去,对生活也丧失了兴趣,甚至会变得内向起来。在这些孩子身上,你看不到他们因童年被压制,到了青春期寻求发泄的一种能量爆发,相反,却表现出了他因在童年受到了过度的溺爱,从而丧失了对生活的适当准备。

也就是说,因为家庭抚养和教育模式的不同,孩子童年时形成的性格,在进入青春期后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当好成绩和赞扬不再存在时,他们更真实的那一面就浮现出来了,他的童年、他的家庭,也都被这面镜子照了出来。

成绩单面前父母的不同表现

现在想来,同学们当年面对成绩的不同态度其实取决于他们从小是如何看待学习这件事的。是一直以来关注学习本身,重视体验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还是享受第一名、前十名的那种感觉,享受因为学习好而带来的诸多优越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受到同学的喜爱,是他人口中的优秀孩子。

而这种认识的形成,与父母从小的引导有直接关系。

最典型的就是每次期末考试后,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的态度和谈话方向会有很大差别。我大致将其归为三类。

第一类家长会这样问:你考试时是不是足够认真?这个学期是不是做到了努力?你的收获有哪些?不足在哪里?你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学到了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你觉得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有哪些让你头疼的问题或是困难?我们能不能一起想办法在下学期克服?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努力程度,更关注自己,更关注学习本身;孩子也会正视竞争,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很正常,要善于互相学习,只要自己有进步就值得肯定。

第二类家长会这样问:考了第几名啊?你们班谁是第一名啊?怎么人家谁谁谁总是考得比你好?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能错?为什么上次能得双百分,这次只考了90?你将来该怎么办呀?我辛辛苦苦送你读书容易吗,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这样的孩子是在苛责中长大的,即便做到优秀,他们也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对于他人的优秀不能正确认识,害怕失去表扬,对于学习的意义也认识不清。有些家长虽然不会如此露骨地表达他们对孩子的高要求,但也会换一种方式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比如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对孩子冷淡,苦口婆心,等等。

第三类家长是这样的:孩子,学习太辛苦了,你能考到这个分数已经对得起爸妈和老师了;你其实要比他们都强,只是你还没发挥出来;学习不好,没关系,以后跟着咱家做生意,也会有出息;没关系,大不了咱们以后学点艺术之类的,干嘛为了学习把自己折磨成那样。这样的引导其实大多有溺爱的倾向,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认识努力的可贵,得不到克服困难的鼓励和方法,因为父母会帮他们规避困难,提供避风港。

童年决定青春期?心理学家揭秘中学生学习态度的真实成因

其实,成绩和青春期其他问题是密切相连的,比如,家长怎么看待早恋,怎么看待孩子的独立和叛逆,就算是那些在初中依然保持优秀成绩的孩子,也不意味着他们的性格就是完善的;一旦挫折到来,他们一样会显示出真正的性格特质,那同样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生根发芽的。

青春期最重要的是朋友

无论是令人失望的学习成绩,还是叛逆行为,青春期的解药到底是什么?

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良师益友。

书中这样告诉我们,

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养一份坚固的友谊。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前后仍然拥有自己的好朋友或好伙伴,同时还要与家庭成员之间,甚至是亲戚、邻居家的一些人成为朋友。彼此树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就像实际中,只有那些一直是孩子的好朋友,和与孩子关系融洽的父母和教师,才能在青春期这个非常的时期继续对他们发挥引导作用。若在平时,亲子关系紧张,或是其他(不被信任的)老师想来指导他们,就会被他们顽固地拒之门外,孩子们会把他们视为外人,甚至敌人。

再说回我的初中,“良师益友”这个解药,我真的是从中获益。

我的班主任是个非常严格的老师,而她的一些管理办法确实为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寻找学习的突破口提供了帮助。比如,老师鼓励我们“有目标”地结交一些好朋友,主动去和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同学交朋友,语文好的可以常去找数学好的同学交流,大家不仅是学习上的互助伙伴,也要是私下生活里的好朋友;朋友之间的互相促进,真的是要比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效得多,同学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个时候,班里的学风很正,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会非常多,比如经常互相交流学习方法,讲题,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我当时就有很多的榜样,各个学科、各个方面的表现优异的同学,我都能非常清晰地说出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最夸张的是,我连写字都会刻意模仿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因为她的卷面是全班最漂亮的,而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到了高中,甚至是工作中。只要遇到笔记条理、字体漂亮的同学或同事,我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笔记的方式,从中获益良多。

学期之初,我们老师会让每个同学都悄悄定一个目标,自己要在班级里前进多少名,把这个目标写成小纸条,存放在老师那里,到了学期末,老师再发回你手中;每个学期末,班里要隆重奖励那些进步名次最多的同学,哪怕你是全班倒数第几名,只要进步的名次多,就会得到奖励和全班同学的掌声。这是在鼓励同学们要自己和自己比,只要超越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

童年决定青春期?心理学家揭秘中学生学习态度的真实成因

青春期的朋友,可以是同学,可以是老师,当然,最好还有父母。父母能在孩子的青春期,从一个操控者退到一个朋友的身份,继续获得孩子的信任,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我们就应该常常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是过于严苛,还是过于溺爱,孩子在我们的塑造下,是否可以拥有一个坚韧的性格,为他的青春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如果到了青春期再临时抱佛脚,恐怕就真的就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