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好时间?你该注意这几个误区
只要是工作了几年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面临「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比如:
明明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做不完;
老板吩咐的任务,一拖再拖,直到 deadline 才勉强敷衍一下;
每天都在忙着应付同事、上级、客户,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忙了一整天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所以,时间管理应运而生。
这几年,哪怕是不了解时间管理的朋友,多多少少也听过这些名词:
GTD、番茄钟、待办清单、四象限法……
但是,你会不会觉得,用了这么多工具,学了这么多东西,好像仍然没有什么用?
这几年,通过跟身边朋友、读者的交流,我发现,不少人在管理时间的过程中,其实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误区。
正是这些误区,使我们经常做了无用功。
今天,跟大家聊聊这些误区,以及如何避开它们,让我们的时间更充足。
1. 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曾经有个朋友,找我咨询时间管理的问题。
她说:已经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论去践行,但每天都感觉特别累,也没省下多少时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问她:你是如何做时间管理的?
她「哗」的一声,给我发了一堆 APP 截屏。
然后,如数家珍地给我解释:这是记录时间耗用的,这是曼陀罗方格,这是做晨间日记的,这是做待办事项的,这是番茄钟……
这其实就是本末倒置了。
时间管理的本质,并不是管理好「时间」 —— 这压根就不重要 —— 而是高效地完成该做的事情。
这才是核心所在。
记住:永远是工具来为你效力,而不是你要去适应工具。
所以,最合适的工具,必须能够如臂使指、圆满自如,成为你身体和大脑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得去用」。
你必须确保,当你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能立刻在你身边出现,用你最舒服的方式去使用。
很多人热衷于 APP Store 上五花八门的时间管理 APP,其实,这些没有太大意义 ——
很简单:我们绝大多数工作是在什么地方完成的?是电脑,而不是手机。
所以,时间管理工具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必须能够全平台使用,呼之即来,用完即走。
我自己体验过一些 APP,从打开,到进入正式功能,就要好几秒钟,点击五六次按键 —— 这究竟是在帮你管理时间,还是浪费你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一款工具,如果不够轻便、自如,它就会在你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印象:使用它,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那么慢慢的,你就会倾向于把它搁置,放在一边。
这就是「学了很多方法,却从来都用不上」的真相。
那么,什么样的工具,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对时间管理的新手来说,一款笔记加待办清单即可。
前者推荐: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Bear(苹果专用)。
后者推荐:滴答清单,Todoist,RTM(Remember the milk)。
各任选其一即可。
注意我没有推荐 OmniFocus 和 MLO 等复杂的 GTD 工具,因为对一般人来说,压根用不上,只会造成困扰。
甚至,一个随身携带的记事本(A5尺寸),一支好用的中性笔,基本就足够了。
最有效的方法,永远是简单的。
2. 追求「完成所有事情」
之前和一位公司的市场总监聊天,他说:
我每天都勾不完我的待办清单,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问他,每一天的清单上有多少个事项。回答是:我也记不清了,大概二三十项吧。
这是许多朋友特别容易犯的错误。
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将清单上的所有事情勾掉」,尤其是完美主义者,更是如此。
但现实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每天殚精竭虑,也只能完成三四项任务,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任务过期。
一天天过去,「已过期」里面堆积的事项越来越多,清单变得臃肿不堪。
结果就是:我们连待办清单都不愿意打开,因为看了就心烦。
有两个事实,可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
1)我们往往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2)事情往往是做不完的,做多少来多少。
如果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入待办清单,会有另一个后果:在权衡「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去做那些简单、但没有太大价值的事情 —— 因为做完了可以立刻勾掉。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呢?也许就会一直拖着,直到 deadline 才开始拼命赶工。
这就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了。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待办清单上面,只写真正重要的事情。其他不那么重要的,按照如下方法处理:
1)放入 Dessert 清单中,等碎片时间、工作间隙、状态不佳时处理。快速给自己恢复精力。
2)用其他方式快速解决。譬如:交付给别人,聘用外包,使用在线工具,等等。
3)拖着不做。
是的,不要觉得「拖延」十恶不赦,拖延其实是一件好事。关键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拖延」主导,而是要自主的、有意识地去选择「拖延」。
简而言之:正确的做法是,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事情能拖即拖。
很可能,拖着拖着,这些事情自己就「被解决」了 —— 尤其是对于尚未完全明确、需要反复沟通和确认的事务,繁琐而机械的操作,以及「不做也不会死」的事务。
不要让它们挤压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3. 过于依赖番茄钟
可能有同学不清楚番茄钟,简单介绍一下:
番茄钟,又称番茄工作法。它的使用很简单:定一个25分钟的闹钟(称为「一个番茄」),在这段时间里心无旁骛地工作,拒绝任何打断(一张便签、一个耳机可以帮到你)。
等25分钟结束了,关掉闹钟,休息5分钟,再开始下一个番茄,循环往复。
为什么是25分钟呢?因为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5-30分钟。
当然,这个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通常以20-30分钟作为一个番茄。
一般来说,使用番茄钟,以「番茄」来计数。我们会说「今天完成了5个番茄」,指的就是不受干扰、心无旁骛地工作了5个25分钟。
那么,番茄钟真的有各种时间管理专家所说的那么神奇吗?
感兴趣的话,不妨试一试。
但这几年来,我身边时间管理做得好的人(包括我自己),基本不用番茄钟。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太机械了。
人的精力曲线波动是非常频繁的,会根据时间和任务而异。每一次都要求集中精力25分钟,常常会带来两个后果:
1)坐立不安,心烦意乱,明明做不下去,但是又不能分心;
2)好不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正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闹钟立刻把思绪打乱了。
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坐不住」的人,更是明显。
究其原因,它的根本问题在于:先设定好了时间,再往时间里面装任务。
也就是说,番茄工作法的本质,在于培养你「规律工作」的习惯。
这对于精力曲线平缓、作息极其习惯的人来说,是可以的。但对于我这样的人,基本没有任何作用。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反过来:先给自己设定任务,再根据任务指定时间。
我会告诉自己:接下来,让我们试试,能不能在5分钟内,完成这个小任务。然后,开足马力去解决。
完成了,就再给自己分配下一个新任务。
简而言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我无需要求自己「规律工作」,不是让我去适应工作 —— 而是让工作来适应我。
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个个挑战的小片段,每一天的繁忙,其实就是针对这些小片段,一个个予以攻克。
这样,就能将工作变成一段愉快、自由又富有挑战性的体验。
4. 错误理解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应该是时间管理里面,最广为人知的方法了。
它将一天里所有任务,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
重要且紧急:立刻去做。
重要但不紧急:安排固定时间去做。
紧急但不重要:尽量请别人去做。
不紧急也不重要:不做。
绝大多数时间管理教程,都是这样教的,大家也都是这样学的。
很少有人对这套分类方式提出质疑,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不是很科学。
试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我们的待办清单里面,会出现「不重要」的事项呢?
换言之:不重要的事情,哪怕它很紧急,又怎么样?一件事情如果「不重要」,那不做也不会有什么后果(否则就是重要),为什么要考虑它呢?
问题在于:这里的「重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真正的意思是「有价值」。
什么是有价值?简单来说,如果一件事情,做完之后,能帮你增进经验、获得提升、收获回报,那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
把上面四象限里的「重要」换成「有价值」,是不是立刻清晰多了?
四象限法的本质,其实是这样的:紧急,代表「别人希望/需要你去做」,而有价值,代表「我自己想做」。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两者重合,但如果不是,那就尽量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以我为主」。
当然,有价值 - 紧急的分类(术语叫做艾森豪威尔矩阵),本身也未必是最好的分类方法。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详谈。
不过,至少,这比广受误解的「重要 - 紧急」要更好。
5. 用日历来做待办事项
之前写时间管理的文章,有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说:
我一般用日历做时间管理,很好用。
日历确实很好用,像 Google日历,或者苹果自带的日历,都不错,但用日历做时间管理,其实是效率很低的方法。
为什么呢?很简单。
考虑一个问题:现在突然来了一个任务,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你要怎么把它记到日历里面?
这就是问题所在:待办清单也好,笔记也罢,是「任务导向」的,时间只是任务的属性。我完全可以把一个任务记下来,而不指派具体时间。
但日历不行。日历一定要先明确一段时间,再安排任务。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每记一件事情,你都要先思考:把它放在哪一段时间里?
更别说,大多数任务,往往不会按照时间执行。那么,就又得重新安排、设置。
在时间管理领域,有一句俗话,叫做:日历是神圣的。
什么意思呢?记在日历上的事情,一定是「雷打不动」的。
简而言之:日历不是用来记录任务的,而是用来「锁定时间」的 —— 在日历上写下一件事情,就意味着:这段时间被占用了,当我安排事务、整理工作时,我必须将其考虑在内。
所以,什么事情适合记在日历上呢?一般是严肃的会议,固定日程,当天会发生的事件,等等。
它是用来参照的,辅助我们对工作进行安排,而不是用来管理时间的。
时间管理是一门非常系统的体系,但用好了却也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