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现在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今天的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为商业蛊惑所困扰,不要为攀比所困扰,坚持常识,把儿童当儿童,淡化早教热、培训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现在人人都这么做,不这么做的人就非常惶恐,觉得是不是落伍了,被淘汰了。实际上孩子的健康、人格、个性、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等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而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靠家长。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家里就是一个战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认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让小孩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我们家长能不能做到?不能,就把他送到补习班去,一天不见太阳。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如果我们有三个孩子的话这个问题就容易解释了。当家长的很清楚:老大忠厚,今后留在家里养老,老二狡猾,将来可以去做生意,老三聪明,让他念书。反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重点大学的。但没办法,现在是一个孩子,都当神童来培养,弄得小孩子不堪重负,所以家长的平常心是特别重要。
所以对儿童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儿童,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了。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
第二个目标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