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的分类与判断:区分生物病理性与社会性因素

作者:北京美龄心理咨询 2018-03-08阅读:4039次

是社会性原因致病,还是生物医学原因致病,精神病学的分类与诊断,由于不能明确区分造成精神障碍的病因,一直在遭受世人诟病,被“反精神病学运动者”称之为假设病因,给予全盘否定。有着些医学常识的人,针对精神病学的病因不明,会给予这么一个很合理的解释:身心一体化。身心的问题会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明确精神障碍的病因到底是生物医学原因,还是社会性原因。

——精神病学到底能不能明确分类与诊断的病因呢?

——能!

怎么明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明确呢?

身心的问题的确会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不是无原无故的就发生了,一般情况下都有个刺激源,有个谁在前谁在后的前后因果关联。下面,举两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身心前后因果的关联。

1、身体受了风寒,发热上火。伴随而来的心理体验很难受,精神萎靡不振,有的人还会出现情绪易激惹现象。吃点药,消除了发热上火的症状,心理痛苦感消失,情绪自然恢复正常。这里精神状态不良、情绪易激惹是身体受风寒感冒在前,身体的不适导致的精神萎靡、情绪易激惹。精神状态不佳,是生物医学原因致病。

2、两个人吵架,吵得很激烈。越吵越气,气得头昏眼花,气得胃胀心痛。吵架这件社会人际间的事情,引发强烈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又促进躯体的一系列功能性不适反应。回过头来,想想这事犯不着这么生气,吵架也有自己几分责任在里面,慢慢消散了气,负性情绪就没有了,头昏眼花、胃胀心痛自然也不见了。社会性事件对人心理的刺激在先,社会性事件对人心理的刺激引发了躯体生理功能的症状表现。化解了吵架引发的激烈情绪,身体的不适自然消失。这种情况,自然属社会性原因致病。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对于精神类疾病,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收集到的求助者相关情况,依据因果关联性,可以明确区分出生物医学原因致病还是社会性原因致病。

也有一些人出现了精神上的异常,依据言语陈述中搜集到的资料,还不能明确区别是什么原因所致。看下面的例子:1、

张先生的父亲70多岁了,患高血压30多年,一直在吃降压药,老爷子性格开朗,精神状态一直很好。近几个月张先生发现父亲脾气很大,老是发无明火找岔;还会趁人不注意,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走。不管是塑料桶还是旧衣服,什么破烂东西都拿,拿回家就塞在床底下。他很是不解,父亲是退休的老干部,家里经济宽绰着呢,怎么会拿人家这些破烂东西呢?而且近来,家里一切安好,没有人给老人不良的刺激,父亲的情绪怎么变得那么焦躁呢?张先生来心理咨询室问老人是怎么回事,老人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我说,老人年岁大了,你最好先到医院检查,看看脑部有没有生理性病变,听听医生的说法。张先生带父亲去看了医生,做脑CT,结果是老人脑部萎缩,目前出现的情况老年痴呆症的表现。情绪问题是由新换的那种降压药引起的,降压效果虽好,副作用却会引发情绪焦虑。这个案例说明,从言语资料中不能明确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请精神障碍者先到医院做做检查,发现生理的病理性变化,或发现一些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就先明确生物医学原因致病,等治好了生物医学的疾病,再去查看有没有社会性的精神障碍。

以上例子让我们看到,把生物病理性原因致病和社会性原因致病区分开来,是有着一些明确的前提条件的。

精神障碍者有以下情况任意一种或几种:出生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生长过程中出现脑部及神经系统病理性变化,或者受过脑外伤,或者脑部有着病毒入侵;吸食毒品及酒精中毒等;就可以明确其致病因素是生物病理性的。

在个案咨询中,我也遇到这样的案例。C男,23岁小伙,出生后自小言语寡贫,极少有人际交往,上学学习一般,也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事件环境刺激,十六七岁后却逐渐言行痴呆,退行性变化明显,有逐年加重的情况。到数家医院求治,各种检查都表明各种生理指标都正常。这种社会性原因寻觅不着,现代医学还解释不了的情况,如果要求治,暂时还归到生物医学里,让他们研究吧。

凡是出生后大脑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与生长环境正常互动、社会功能正常运行的人,没有确诊的生物医学性致病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经受过明显的社会性负性事件刺激,或者经受过不良生长环境氛围刺激,内心体验痛苦,生活幸福感低,沉溺在不良情绪或异常感知觉体验中,难以自拔者,可以明确他们的精神障碍是社会性因素所致,属于社会心理障碍。简称为心理障碍。对于这一类精神障碍者,不能再以疾病相称,必须去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