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对现在一说起孩子做事慢,就用“拖延症”这个和“病症”有关的词来形容,觉得并不怎么恰当。
孩子并不是故意慢吞吞、故意磨磨蹭蹭,因为“慢”就是孩子的节奏啊!有人形容养孩子好比牵着蜗牛散步,咱能指望蜗牛走多快呢?
孩子没有“全局”概念,做一件事,考虑不到“现在就做”和“以后再做”会对结果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孩子只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不知道“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且时间的概念也是相对的,就跟走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些人喜欢快步早点儿到终点,有些人喜欢路上悠闲多看看风景,相对于进入社会目标明确的大人,小宝宝更容易享受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小宝宝们本能导致的慢吞吞,大家也不需要过分焦虑。
只是,理解小宝宝慢的节奏是一码事,对于进入集体生活相对大一些的孩子放任不管也肯定不是正确的做法。
下面的一套五步走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第一步
狠心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
如果孩子拖延的后果家长总帮忙解决,就会让孩子对拖延行为有一种错误认识,反正总有人给我托底儿,没什么可担心的。
所以,尽管心疼,家长也要狠心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导致的后果,让事实给孩子教训。
狠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拖延的行为并不只会让爸爸妈妈感到焦虑,自己才是更大的受害者。
第二步
引导孩子想象不拖延带来的好结果
经过第一步的“自食苦果”,孩子已经产生了“我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此时,可以借助有趣的想象环节进一步鼓励孩子“那就开始改变吧”!
美国作家罗伯特·科利尔说过:想象你想要的东西,看到它,感受它,相信它,规划精神蓝图并为之付诸现实。
比如在孩子不愿意整理玩具时,并不反复催催催,而是和她一起闭上眼睛,引导她:如果现在不整理玩具,那么明天、后天玩具越来越多,整理起来可就麻烦多啦!对了,后天我们不是说好去公园吗?现在就整理好的话,到时就能在公园多玩会儿啦。”
通过这种共情的想象,让孩子憧憬“现在就做”会对未来产生的美好结果,让他们意识到:现在要处理的任务并不是那么糟糕嘛。
第三步
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经过前两个步骤的酝酿,恭喜你,孩子主动向你求助,表示不想“明日复明日”,这个时候家长可得千万给力,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表。
在纸上写下一天要做的事,分为“必须做”和“可能做”两种。全部写下来是为了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概念:噢!原来我一天有这么多事要做啊!
给事情分类是为了根据具体情况调节节奏。比如“完成我给她布置的作业”和“充足睡眠”是每天“必须做”的事,“看动画片”是“可能做”的事。那么,如果某一天作业做的慢,花费了太多时间,就要砍掉当日“看动画片”这件事;反之,哪天作业做得快,就可以适当延长“看动画片”的时间,让她树立时间管理的意识。
第四步
在爱中和孩子一起执行计划
千万别以为计划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实际经验证明,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执行”的过程要求家长亲自参与,如果我们做起甩手掌柜,就不能了解孩子在“执行”中遇到的挫折,孩子也会有一种被“强迫按计划行事”的孤立感。
像电影《小王子》中,小女孩的妈妈为了让她考上名校,列出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自己只负责下班回家后检验结果,殊不知一个人在家辛苦做题的小女孩一点也不开心,反而和妈妈对着干,偷偷溜出家门冒险。
爱和动力都具备了,推进计划顺利进行,还有两个窍门:
窍门一:
引导孩子学会拆分任务。
马丁·路德·金说的一句话特别适合用在此处:你不必看整个楼梯,只要迈出第一步。
不少孩子执行计划不利,正是觉得要做的事太多,一眼望去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大任务细化成一个一个小任务,这样做起来就容易做多了。比如:要整理扔了满地的玩具,暗示孩子可以从毛绒玩具开始整理、接下来是电动玩具……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家长要给与孩子大大的肯定,让他们产生“我能行”的自豪感。
窍门二:
设立孩子可以理解的最后期限
很多家长都知道敦促孩子做事需要设定一个最后期限。
“再玩十分钟就要去写作业。”
“两小时以后换衣服出门。”
这种说法对于理解时间概念的大孩子来说没问题,不过,低龄孩子却一头雾水:十分钟是多久?两小时又是啥时候?
我的做法是,用具体的提醒代替空泛的概念。比如,告诉孩子十分钟之后关电视,我会在手机上设定闹铃,跟她说:十分钟以后,也就是手机响铃的时候,就要关电视学习去了。
等闹铃响了的时候,孩子会按照约定关电视,并且也对“十分钟有多长”这个时间概念有了认识。
除了手机闹铃,厨房用的定时器也可以拿来使用。
第五步
制定奖励和惩罚机制
有的家长吝啬表扬孩子,担心刚刚按照计划执行几天就表扬,会让孩子“轻敌”。建议是,从制定计划之日同时制定奖罚机制。比如,连续一周都按计划执行,可以奖励周末多看一会儿动画片;如果某天又犯了拖延的毛病导致执行计划延迟,第二天就需要以牺牲看动画片或者玩耍的时间来补上。
恰当而明确的奖罚机制,有利于增进孩子的责任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五步以外,还有一个小提醒,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全职妈妈带的孩子普遍比职场妈妈带的孩子磨蹭。
分析原因,职场妈妈没有脱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环境,首先自己做事要麻利,早晨赖床十分钟,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娃上学迟到、自己没时间吃早餐、路上着急忙慌,更别提美美地化个妆了!职场妈妈养成的按部就班的习惯反映在带娃这件事上,也讲究“速度、效率”。
全职妈妈当然也非常辛苦,但不可否认,时间上多了一些缓冲区。还是前面那个例子:早晨赖床十分钟,只要保证不耽误孩子上学,其他事都可以拖一拖再做。用这种“不慌不忙“的做事习惯带娃,孩子更倾向和妈妈一样:凡事不着急、慢慢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磨蹭。我强迫自己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制定每日计划时间表并认真执行,也是在被老师点出后做的改变,言传身教在育儿的各个方面可能都会有所体现。
虽然不认可“拖延症”的说法,也不觉得拖延是“病”,但长期拖延的确非常不利于孩子的精神健康,一来他们明明想要做完作业、想要整理玩具,却因为负面情绪占据上风,导致自我控制力脱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羞耻、内疚、焦虑的情绪。二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步入社会,大环境都要求人们跟上节奏,当别人都在按时按计划做一件事时,你却一拖再拖,势必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无论是远虑还是近忧,我们都有必要帮助孩子克服拖延习惯。
教育本来就是引导孩子克服天性上一些弱点的过程,克服拖延实际上是自控、时间管理等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亲子关系沟通的过程,别担心给孩子列计划、定规则、讲奖罚会让孩子受委屈,当他们适应节奏,学会自我管理之后,会非常享受凡事胸有成竹的感觉。
“五步走”对咱们大人同样有效,当自己想要偷懒时,也会用这些方法鞭策自己,和孩子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