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差不多看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
上一本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站在母亲的角度来阐述,语言温和、亲切,主要是联系自己孩子的日常生活与认识的学生来举例,畅快流利。而本书中,苏大师的父亲角度,给了我更为开阔的视野,他的立意更高角度也不同,与母亲角度所阐述的思路完全不同,他喜欢多以英雄政绩、人生价值观等形成的讨论。
其中,说得最多的,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让孩子在高尚道德的熏陶下树立起自己的美好信念。
尹建莉老师是润物细无声地教导,而苏大师则是基于人生的思考。他希望父母用自己的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告诉孩子,劳动是最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让孩子们从土地里感受到哺育着人们的大地的恩赐是多么高尚。
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的心灵变得细腻,感恩,敏锐,而这些细腻的情感,只有在劳作后,在收获时,才会激荡心灵洗涤灵魂,让眼睛更清澈。
看看现在的世界,有多少被宠坏了的小孩,他们的共性,就是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只希望别人为自己服务,让自己高兴,而对于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麻木不仁的,长大后肯定也是不懂感恩的,他们把父母之爱,长辈之爱当成理所当然,稍微不满意就满腹牢骚,而养育出这样的白眼狼,多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让他们的心灵充满劳作、收获的喜悦,没有让他们从小养成付出是光荣的信念。
长期的心灵麻痹,会让人变得铁石心肠,心比冰凉。更为严重的,会危害社会。之前新闻报道的“海归学子机场捅死母亲”这样的白眼狼事例就是一个让人唏嘘的例子。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让很多人都想问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会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虽然我们都不喜欢口头上的爱国主义,但现在的现实是,别说爱国了,能够好好的爱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做不到。反过来想想,养出这样的白眼狼,他们的父母是有很大的责任的。
苏大师反复强调,家长的作用不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是培养出一颗能够感知温度的心。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易,看到生命的脆弱,听到英雄的事迹,而这些事例,无一不是能够让人心灵感动甚至为之哭泣的。从小在一个以付出为骄傲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了会更有感恩之心,会更能体会人情冷暖。
每一个家庭,一定都有这样那样让人感动的故事,也会有生离死别,不要因为怕孩子们承受不了而放弃告诉他们这些,恰恰相反,他们需要很多很多这样的冲击,他们需要有温度、有信念、勇敢的故事来滋养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柔软,有爱,从而才能去影响更多的人,甚至他们自己的孩子。
苏大师在给儿子的信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认为一个没有爱国精神,没有民族使命感的人不配为人,这点确实很打动我。
以前,只要听到这种大而广的命题就不喜欢,总觉得离自己太遥远,而苏大师根据自身经历的缓缓描述,让我感觉到,只有心中装着大义的人,才能有更为高尚的情操。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心中装有大爱的人。
所以,他给儿子的信,谆谆教诲中又有无比的关爱,让儿子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表达了父亲的信任,他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的信任与告诫。
想想自己,平日里也只是给与了孩子基本的物质,在精神培养上做的真的很差,没有刻意去教她如何爱别人,如何用双手为他人付出,因而她没有机会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与助人的乐趣,这样,她真的会越来越任性,认为家人对她的付出是无止境的,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这样的想法真的太可怕了。
苏大师传递出来的大爱,让我觉得很真实,可能,他们的时代曾经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流血牺牲,所以他能够很自然地表达出对于付出者的爱,也更能体会到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他也用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的传承。
但我相信,这本书更多的,是他在从事教育方面的独特认知与实践,就像他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是那样善于去挖掘潜藏在每个人心里的财富,虽然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但是,实践告诉了他,他的做法具有普适性,也就是如何让人认识爱,感受爱,传播爱。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在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了解到,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的一份子,需要让孩子了解他们有对社会尽义务的责任,是很重要的。一个心中装有大爱的人,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就是我第一次的阅读体验,可能断断续续的阅读让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等二刷的时候,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知,这应该就是这本书能够让教育学家们竖起大拇指的原因吧。
最后,这本书也分享给愿意更加了解孩子的父母们,你们会有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