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一定希望培养出自信、充满好奇心、积极努力上进的小孩,但对于如何科学培养并让孩子形成良好自觉的习惯却常常感到困惑,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儿童非智力因素教育项目负责人黄臻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智力因素”对孩子一生成就的影响力远高于“智力”,甚至“智力”本身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改变。在非智力因素中,成长心态、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学业成就非常重要。
黄臻博士
制图 冯晨清
“成长心态”比智商更重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创造出不同的世界。决定孩子是否成功的,不是能力和天赋,而是在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模式中,孩子属于哪一种。
卡罗尔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她走进一所中学,只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你是否相信智力是可以改变的?答案只有两种,“是”和“否”。问完这个问题后,研究者不再对孩子进行任何干预,而是观察他们的学习成绩。后来发现,当初答“是”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好,而答“否”的孩子成绩却越来越差。
长期研究儿童“非智力因素”的黄臻博士告诉记者,其实,答“是”的孩子所具备的就是“成长心态”。“成长心态是一种信念,具有这种信念的孩子相信包括智力在内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在行为上也更加积极、努力、上进。实际上,最新的研究发现,智力确实可变。”
“成长心态”到底强大到什么程度?黄博士举了个例子,卡罗尔教授曾对智利共和国所有的公立学校十年级的学生、大约17万人进行过成长心态测试, 发现不论家庭背景如何,在同样收入水平的家庭中具备成长心态的孩子,学习成绩远远高于固定心态的孩子。
“在全球范围的一项研究已经表明,越富有家庭的小孩学习成绩越好。但卡罗尔教授的研究却发现,来自最富有家庭的固定心态的小孩和来自最贫穷家庭但是具有成长心态的小孩,平均成绩竟然是一样的。成长心态就像一层保护膜,让穷人家的小孩成功逆袭。”
对此,黄臻博士也做过试验,结论表明,家长的学历越高孩子的成绩越好。但是如果孩子是成长心态,相对于固定心态的小孩,影响力的优势堪比研究生的爸爸之于中专生的爸爸。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
然而,最棒的地方在于,“成长心态”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而且培养起来并没有那么难。
2016 年底,黄臻博士后的团队在广东组织了旨在提升学生内部学习动力的教育实验。在 11 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了300多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对他们只进行了2个课时、每课时 40 分钟的专业培训,内容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让他们相信智力可以改变。
2个月后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发现,参加了这2课时培训的孩子,数学期末考试成绩与上学期期末相比,显著提升了约0.2个标准差,这相当于百分制分数的4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黄臻博士说,因为孩子有了希望,这是他们主动学习和奋斗的动力源泉。
作为家长,怎么做可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黄臻博士也给出了建议。她说,首先,家长自己要做成长心态的人,如果生活中碰到什么事都说“我不行”,“我老了”,给孩子的就是负面的榜样。
“你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未成功。”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次表扬或批评也需要技巧,正向引导十分重要。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尽量客观的描述具体好在哪里,当用形容词去赞美孩子的时候,要赞美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方面,比如“我很欣赏你的努力”、“这是你坚持的结果”,而不要夸赞孩子很聪明、很有天赋、是个天才等等。
批评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翻旧账。很多时候家长用批评的方式去减少孩子坏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了解如何做更好。好的行为多了,不好的行为自然就少了。
运动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如何让孩子能够专注的、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克服“懒癌”、“拖延症”、“半途而废”,这大概是很多家长迫不及待的需求。对此,黄臻博士也有对策。
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小孩,一节课刚上到一半就坐不住了,开始插嘴、捣乱,影响别人。怎么能让他安静下来,继续上完一节课?这个时候,很多老师选择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镇压”,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怎么做最有效?“让小朋友出去跑一圈,回来就好了。”黄臻博士讲,日常生活中,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听讲、情绪管理、行为控制,甚至小到跟人讲话、思考问题都会消耗我们的自我控制力。
简言之,自我控制力是一种生理能量。科学研究已经确认,能够补充这种能量的两个途径一个是体育运动,另一个就是冥想,这在瑜伽、催眠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而在儿童教育上,体育运动则更加适用。
黄臻博士指出,有些学校存在一种误区,怕孩子课间出现安全问题,不准孩子在操场跑闹,甚至希望他们只是呆在教室休息、看书,结果就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难以集中。
对自我控制力的需求不是孩子特有的,成年人也有这种需要。“有的夫妻下班回到家经常吵架,心里咨询师给他们的建议居然是下班早点回家,听起来很荒谬,结果发现,这样做其实是让他们在自我控制力耗尽前回到家里,夫妻见面时彼此还能剩有一些耐心,对对方好一点。久而久之,关系逐渐好转。”
黄臻博士告诉记者,自我控制力只不过在孩子的身上存量更少,消耗得更快,尤其是多动症的小孩。多动症的学名就叫注意力缺乏证,而运动对于孩子自我控制力的提升非常有效。
孩子的“懒癌”、“拖延症”该如何治?
好习惯的形成可以降低自我控制力的消耗,让孩子坚持做好一件事情。
黄臻博士说,“就像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对于小孩子来说很困难,但成年人已经形成习惯,不需要挣扎,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然而,家长们发愁的是,孩子的好习惯始终培养不起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黄臻博士也给出了建议。她说,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套严格的程序。“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明白这是她自己的事情,是她想要的,大人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去讨论,最终让孩子自己得出这个结论。”
黄臻博士有两个小孩儿,她要求他们每天必须运动,方式就是跳绳。跳绳又苦又累,极其枯燥,小朋友一开始自然不愿意。“我会引导孩子自己说出跳绳的诸多好处,最后问他们,‘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他们回答说‘是’。此时,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并不是被迫的,这一点十分关键。”
黄臻和孩子们在跳绳这件事上达成一致后,孩子们也知道“懒虫怪”会来,于是,黄臻跟孩子们约定好,当“懒虫怪”来了的时候,她该如何帮助他们。
帮助的方式也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当“懒虫怪”真的来了,黄臻会按照跟孩子的约定,比划一个“叉叉”的手势。如果“懒虫怪”很强大,最严重的程度可以打屁股。
“在身份关系上,家长变成了孩子的支持者和监督者。每当孩子犯懒的时候,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你的事,我是被叫来帮忙的。”黄臻按照和孩子们的约定操作,绝大多数时候,她的一个手势就起到了作用。
有一次“懒虫怪”来得特别猛烈,黄臻按照约定打了小女儿的屁股。小姑娘才终于开始跳绳。但在跳绳的中途,她竟“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因为她高兴打败了懒虫怪。之后她还自豪地跟爸爸讲,“今天我跟懒虫怪狠狠地打了一架。我赢了!妈妈也帮忙了。”黄臻博士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拥有自主感和能力感的,这让他们感到快乐。“成功的教育是家长将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学习、运动使之与快乐联系起来,而不恰当的教育则是在孩子的心里将这些与痛苦联系了起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