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25岁,进到治疗室后一言不发,看着窗外发呆。陪同他一起前来的母亲焦急的对我说“医生,我儿子的工作压力大,和单位的领导同事关系紧张,从去年开始就心情不好,闷闷不乐的,不想和人说话。虽然辞职回了家,但春节放假的时候也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见人也不想吃饭。觉得自己的外貌长相和说话水平有问题。认为自己工作能力不行,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什么都不好,没有自信心,说自己对不起家人,自己成了罪人,前几天还发现他暗自流泪写遗书。我们全家劝了他几个月了,可他还是想太多,你来帮我劝劝他。”
“你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呢”,“医生,她就是想太多了”,“医生,你帮我说一说他,叫他不要想这么多了”。几乎每个陪诊的家属都会和我说过类似的话,这也是我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听到的话。在人们的心里,“想太多”似乎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只要不“想太多”,心理问题就会好了。所以身边的亲人朋友就会苦口婆心的劝说,有些人确实会“听进去”了,但有些人劝说的效果一点都没有,就象本文的小王,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是既往经历、现实事件以及情绪状态协同运作的复杂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甚至在睡眠时,大脑也在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活动。既然我们的思考会持续终生,那些不正常的“想太多”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的?
心理正常的人会思考,心理不正常的人同样也会思考,这两者可以从时间、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区别。
首先我们看一下时间。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思考。根据所遇事情对个人意义的大小,我们思考的时间会因人因事而异。比如大部份人不会对“买菜多花了几毛钱”这样的事情思考太久,但对“失恋”这件事情却念念不忘。这种思考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通过好言相劝后,就不再“想太多”了。但如果某件事情在大家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可他却刻骨铭心,那么有可能就是心理上的问题了,这也很难通过一句“你不要想太多了”来解决了。
然后再看一下思考的深度。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探知热情,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兴趣,这也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每年春晚过后魔术节目的穿帮和揭秘讨论向来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这是大家都共有的“想太多”正常心理现象,魔术被破解了,大家也就不再想这个事情了。但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过度的深究,偏执的刨根问底,其“想太多”的程度令旁人难以理解,那就需要警惕心理问题了。
最后就是思考的广度的问题。发散思维是我们人类的特点,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此。天才的发明创造就是想到了别人所没想到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思考的广度是有正面意义的。心理不正常的思考也有广度,但联想到的事情却是牵强附会,甚至毫无逻辑。
本文中的小王在工作上感到有压力,情绪不好持续了好几个月,甚至辞职回家后情绪也没有好转,这是思考持续时间的异常。认为自己的失败缘于外貌长相和说话水平不好,这是思考深度的异常。泛化至否定自己的全部,甚至认为自己是罪人,这是思考广度的异常。小王的心理状态是不正常的,所以家人再如何劝说其不要“想太多”,都是没有效果的。比如面对一个哮喘患者,我们不会期望能通过指导他调整呼吸来改善缺氧一样。“你不要想太多”在小王看来,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安慰,他需要的是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