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理学家,即使是圈内人士,大家所熟知的也往往是弗洛伊德、斯金纳、华生等男性,而女性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很容易被忽视,她们甚至在求学和工作中受到歧视。事实上,自早期心理学研究开始,便涌现了一些卓越的女性先驱者,而近年来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比男性还多。正是因为这些伟大女性心理学者的奉献,心理学领域的多样性才大大增加。
恰逢女神节之际,我们选取了10位重量级女性心理学家的故事跟大家分享,愿每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女神,在科学的道路上以你独特的视角探索世界。心理学,因为有你而更加丰富多彩!
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位女性主席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
(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
卡尔金斯在哈佛大学师从于威廉·詹姆士,但因为是女性,她只被允许作为“旁听”研究生参与学习。虽然她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所有要求,而且成绩优异,但哈佛大学管理部门拒绝将博士学位授予女性。尽管如此,卡尔金斯依然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心理学实验室之一,并创造了研究记忆的重要工具。1905年,她成为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卡尔金斯对记忆感兴趣,之后对自我感兴趣,她花费了多年时间来试图定义“自我”,但最后得出结论,自我是无法定义的。
卡尔金斯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1901),《哲学中的持久问题》(The Persistent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07)等。
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玛格丽特·沃什布恩
(Margaret Washburn,1871-1939)
1894年,沃什布恩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成为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1921年,沃什布恩成为美国心理学协会的第二位女性领导者。 1931年,沃什布恩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她是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家、第二位女性科学家。
沃什布恩最重要的贡献是写了一部有影响力的早期教科书《动物心理学》(The Animal Mind),提出了肌动理论(motor theory)。《动物心理学》总结了各种动物物种中关于感觉、学习和记忆的研究。肌动理论认为,所有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身体运动,当一种动作或动作倾向受到另一种动作倾向的部分抑制时,意识便产生了。其著作《运动与心理意象》(Movement and Mental Imagery: Outlines of a Motor Theory of the Complexer Mental Processes)对肌动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
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
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1895-1982)
安娜生于1895年,是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弗洛伊德思想的忠实追随者,也是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学以及“自我心理学”的主要创立者,被后人评为“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
相对于弗洛伊德,安娜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和正常的发展。她首次系统地整合了防御机制,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其父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如今精神分析理论中常用的“合理化”“升华”“投射”“自居”等都在安娜的努力中获得了更加重要的精神分析意义和作用。
安娜著有《自我与防御机制》(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儿童期的常态和病态:发展评估》(Normality and Pathology in Childhood: Assessments of Development)、《无家可归的婴儿》(Infants Without Families Reports on the Hampstead Nurseries)、《正常发展的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of Normal Development)等书。
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
卡伦·霍妮
(Karen Horney,1885-1952)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1918年,霍妮加入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了她的职业精神分析师生涯。1934年,加入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生死驱力、性冲动与阴茎羡妒等概念,认为人类某些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这种精神分析理论与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显著区别,引起了保守的精神分析学者的强烈不满,她被视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
在1941年,他们投票将霍妮解职。不过,这并没有使她屈服,她立即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弗洛姆和沙利文都曾经是其中的成员)。从此以后,以综合社会文化因素和积极人性观来研究心理冲突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霍妮的主要著作有《神经症与人的成长》(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精神分析的新方法》(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自我分析》(Self-analysis)、《我们的内心冲突》(Our Inner Conflicts)、《女性心理学》(Feminine Psychology )等。
依恋理论的重要贡献者
玛丽·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1919-1999)
安斯沃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1939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2年的一项关于20世纪被引用最高的心理学家的调查中,安斯沃斯排名97位。她最大的贡献在于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通过分析儿童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她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安斯沃斯的突破性工作使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依恋风格,以及这些风格如何影响成年后的行为。
安斯沃斯的主要著作有《儿童照料与爱的成长》(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乌干达的婴幼儿》(Infancy in Uganda)、《依恋类型》(Patterns of Attachment)。
客体关系之母与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梅兰妮·克莱恩
(Melanie Klein,1882-1960)
克莱恩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开辟了理解婴儿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克莱恩的主要著作已被国内出版社引进,有《儿童分析的故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羡慕与感恩》(Envy and Gratitude)、《儿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爱、罪疚与修复》(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And Other Works 1921–1945)等。
关怀道德的提出者
卡尔·吉利根
(Carol Gilligan,1936-)
上图为吉利根与丈夫
吉利根是美国心理学家、女权主义者和伦理学家 ,曾任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所人类发展及心理学教授,纽约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法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女性发展、青少年研究、道德发展、冲突解决研究。1984年,吉利根被女性杂志选为“年度女性”,1992年 ,获得Grawemeyer奖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1996年,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五人”之一,1997年, 获得Heinz奖。
吉利根最著名的贡献是从女性角度提出了“关怀道德”,为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是对男性视角研究的挑战。她曾作为科尔伯格的助手,与科尔伯格一起研究道德发展,但她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是男性导向的,不能推广到女性。在吉利根看来存在两种道德声音:男性的逻辑和个体化声音,强调道德决策和判断;女性的关怀视角,注重人际关系和关怀他人。
吉利根的著作有《不同的声音》(In a Different Voice),《描绘道德的版图》(Mapping the Moral Domain)、《在有声与无声之间》(Between Voice and Silence)、《在十字路口相会》(Meeting at the Crossroad)以及《建立联系》(Making Connection)等。
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的五个心理学家之一
埃莉诺·吉布森
(Eleanor Jack Gibson,1910-2002)
吉布森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专注于研究婴幼儿的阅读发展和感知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吉布森和她的丈夫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提出了吉布森生态发展理论(Gibsonian ecological theory of development),强调感知的重要性。吉布森于1971年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并于1992年获得了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成为获得该奖的五个心理学家之一。
吉布森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大概是通过“视崖”证明了婴儿的深度知觉,这一实验为理解婴儿感知发育提供了新的观点。视崖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盖着厚玻璃,铺着格子布料,并通过布料与玻璃的距离或格子大小形成视觉上的深浅不一。当6 ~14 个月大的婴儿被放置在桌面中心时,很少有婴儿会爬到“深”的一侧,即便母亲站在“深”的一侧向他们挥手,他们也不为所动,还是会选择爬向浅处以求安全。
吉布森的著作有《知觉学习原则与发展》(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知觉学习与发展》(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等。
担任斯坦福心理学系主任的第一位女性
埃莉诺·麦考比
(Eleanor Maccoby,1917-)
麦考比于1950年在密歇根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曾在斯金纳的哈佛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她到斯坦福大学工作,并成为担任斯坦福心理学系主任的第一位女性(1973-1976)。麦考比一生获得了各种荣誉,她被美国心理学协会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并以其名字设立了发展心理学领域内的麦考比图书奖,授予那些对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图书作者。
麦考比的研究方向为儿童和家庭心理学,她一直在研究发展心理学,尤其是性别差异、性别发展、亲子关系等。麦考比在和她的学生一起阅读男性和女性差异的心理学文献时,她越来越不满:“特别是当我读到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说男人是积极的,女人是被动的时,我说怎么能这样!”她们决定对有关性别差异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研究性别差异的同事并没有在研究中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因此也无法发表这些研究。最后,她们搜集了尽可能多的未发表研究来对抗这种偏见。在研究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同时,她们也着手对儿童的性别发展和分化进行纵向研究。
麦考比著有《两性差异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两种性别》(The Two Sexes:Growing Up Apart,Coming Together)等论著。
中国心理学第一人
张厚粲
(1927-)
张厚粲,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如今90岁高龄的张先生仍旧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精神矍铄,勤勉程度让学生敬佩。张先生极富开拓精神,是中国心理学的带头人,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心理学、人类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
1982年,张厚粲首次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认知方式”、“PDP模型”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公认的中国心理学奠基者。她主持了中国高考的测量学研究,为高考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主持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中文版修订工作,让量表深入中国本土。她是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2016年获ATP全球公民奖。
张厚粲先生著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十余部著作,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