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母婴CLUB 2018-04-09阅读:5207次

有一天到邻居家作客,那家的孩子见我进来仍只顾着玩玩具,于是孩子的母亲教训他:“你怎么不知道叫人?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对人要有礼貌。”

孩子抬头看了我们一眼,“叔叔”,然而接着玩。

“这孩子就是不懂事,客人来了总不叫,真拿他没办法!”年轻的母亲边解释边给我倒水,“来,别客气,你家宝贝儿呢,一块来玩吧,都是独生子,平时就没机会一块玩。”

于是,我儿子被邀请到这里,两个孩子不一会儿就玩到了一起。

刚上小学的男孩子都喜欢攀比,这是男人的本性:长大后比名利,小时候比实力,其实是一件事,没办法,男人就是要比,所以波德莱尔说:“男人都是天生的角斗士”。

所以两个孩子开始吹牛,我家有什么车,我家有什么房,我家有多少钱,我爸爸给我买了什么枪……,比不过就采取否定对方(以抬高自己),于是,“你才不行呢,我才厉害呢!”、“我的围棋比你厉害,我的力气比你大……”等口角逐渐升级,如果再不干涉,可能就会出现打斗(其实那也很正常)。

以往我遇到这类事,干涉的方式是引导:“是吗?你家的枪那么厉害,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我们也会用这辆小汽车跟你交换,可以吗?”我会看着两个孩子的眼睛,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此目的只是一个:将来两个男人有可能在生意或事业上发生冲突,那么公平交易与竞争,需要建立在平等与公平的基础上,现在他们还小,没有这种仲裁意识,中立是不可能的,所以成人,特别是男人(父亲)就要以此来表演(传授),同时也可以达到转化矛盾的效果。

可那位母亲首先发飙了,一把拉过自己孩子,怒斥道:“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对客人有礼貌,小朋友喜欢就大方一点,一个男孩子怎么学得那么抠抠唆唆的?”

孩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不许哭”!母亲的口气稍有所缓和,“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学会赞美别人,多看人家的优点……”

我心里不住地乐,严格说来,那是一种苦笑,在我眼里,那母亲无异于一个孩子,她根本没有长大,因为在告诉孩子赞美别人的同时,她是在赞美孩子吗?她又发现了孩子的什么优点呢?而她只是在一味地否定,否定,否定一个男孩子,一个男人,这个小生命就这样一路被母亲否定着长大,从中,他又怎么可能习惯被现在的母亲——将来的妻子肯定呢?最主要的,是他的性格中会产生自相矛盾的信息——大人的语言是一样,表现又是相反的一样,那么哪一个是对的,是真的呢?

如果他不会处理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息,就必须“生吞”下去,后果呢?也自然是自相矛盾的表现和人格,久而久之,心中那两个不统一的声音会一直作用着他的一切,特别是在两性关系中。如果他实在处理不了这些信息,只能采取回避,那么回避妻子的后果是什么?

妻子的一个老同学前两天说,他们孩子的小学老师说,现在的男生都不太像男孩子,女孩子却特别强势,并多有男生被女生欺负的事件发生。

过去我不太了解这种情况,但当看到我儿子的同学时,便相信了老师的说法。特别是有一次,我看到儿子和同班的女生一起玩滑板,他们同玩一个,轮到我儿子玩的时候,那小女生一把推开他,我儿子一下子被推倒,当即正准备发作,也就是想反抗时,那女生的爸爸突然跑过去开口了:“你怎么可以打女孩子呢?”

儿子看看我,我当时没法说话,因为我总不能说:“没事,儿子,就像你跟男生一样,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反正是你们小孩子之间的事。”但我知道,儿子的能量被卡在那里,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受到了真正的委屈。

儿子的泪水没流下来,他搞不懂为什么男生受到女生的侵犯时为什么不能反抗,在他眼中可不像大人们所想的什么“好男不和女斗”,“打女人的男人都不是好人”,“欺负女人是不道德的”等等,他只是个孩子,那个女生也同样也不明白上述那些说法,她只是知道要争,要抢,她和那些男孩子没什么本质区别,所以如果她一旦遭到男生的反抗,也不会上升为“道德问题”。

可大人们不这么看,也正是因为这些大人的干涉(以自己的观念去影响孩子),所以造成了阴盛阳衰。除此之外,重男轻女也是一个原因:家中就一个本来就珍贵,如果是一个男孩儿,许多老人就会特别看重,生怕出危险,但父母有时很忙,顾不上陪孩子,就把儿子交给老人照看,好的,一些老人对儿子的态度,就像对皇帝的做法,为了安全地延续香火,他们甚至不让这男孩子有什么作为,不许淘气,不许跟别人玩,甚至不许出门。因此在这些男孩子眼里,世界是危险的,外面是不安全的,没有人保护是万万使不得的,更谈不上他们去主动地接触别人,与环境互动。

相比之下,女孩子们少有这些待遇,加上她们的母亲普遍在家比较强势,那么她们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也只能是“女人就该如此”,和“男人(爸爸、老公)就该服从。”而很多男孩呢?也从上述这些家庭互动中学到了同样的东西,于是,他们就自然服从,或服软于(女生)。

每个孩子呈现出来的都是家庭关系,所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照此下去,那么将来有几个敢承担责任和冒险创业的男人,女人们是不是又会抱怨说:“怎么就找不到一个纯爷们儿?”

找不到对象还不算什么,凑合一个男的不就完了。可社会呢?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单位就是大家庭,那么在单位里,老板和领导都不具备责任感,男同事都不具备事业心,都安于现状、不思趣,都怕女人,或因妻子的强势而把不开心和逃避的压抑情绪带入工作,那局面可就好玩了。

所以我对儿子暗地里说:“没关系,如果有同学侵犯你,不管是男是女,你都同样对待。”但同时,我会用自己的家庭关系告诉他什么叫男女间相互尊重。

在我们的观念里有一个误区,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中,只有喜是好的,于是我们会把这种对错观念带给孩子。那么,孩子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形成“不接纳自己”的经验。

制怒与发怒不是一回事,比如林则徐,他在总督府的墙上挂着的一个匾上就写着“制怒”二字,可他在对英军的侵犯时没有发怒吗?这是一种界限,教孩子也同样,当有人侵犯你时,一定要反抗,否则你的主权便遭到侵犯,不管是谁。可制怒就是要学会控制情绪,它是在教人不要任性发作,而要在名正言顺的前提下做事,就算发怒,也要出师有名。

所以首先不要压抑孩子的愤怒,愤怒会转化为恐惧,恐惧会转化为伤心,这些能量会变现为泪水和情绪,当时的家长要全盘接受下来,不要指责和所谓的指导(因为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处理这些情绪),而要引导和分享。

“我知道你很生气,能跟爸爸(妈妈)说说吗?”或者“我当年也遇到过这种委屈,我表现得还不如你呢……”

而不要说:“要坚强,不要哭。”或者“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

一切对孩子的贬损与否定,都会一点不落地被孩子全盘吸收,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自我否定、自卑),那么健康成长就是一句假话,一种自欺欺人。

愤怒是保护自己的能量,哀伤是告别的能量,恐惧是保护和智慧的能量,这些都是人类的本能,是本能就不可以被践踏和改造,否则孩子即使带着这些规范进入了社会,心中也总会有一根鞭子,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自我否定、抽打自己,自责、自贬、自卑或自负(逃避)都会呈现出来,试想,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吗?家长需要的是孩子能够活下来,还是好好活着?是只希望他们有口饭吃,还是有一个比较高质量的生活?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知识和学历早已不再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情商中所要求的,如果趁现在不培养,那么等将来孩子即使拿到了高学历,一旦遇到问题,那张纸如何替他们的成家立业和安身立命负责?

心理成熟有三个标志: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转化能力。这些能力都要靠孩子自己去经验,他们学习的主要对象和标准,就是父母,以及父母的延伸经验(学校、社会),如果父母不适应环境,无法承受压力、固执而不转化和调整,那么还能指望孩子具备这些吗?

我们是对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讲的,真正爱,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改变自我。

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