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辗转反侧?专家透漏5个小食方,专治失眠,家有失眠的快存!

作者:全方位科技 2018-04-10阅读:1716次

首都医科大学王建国教授

失眠是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的经历,但大多数人失眠的时间为期不长,生活规律上稍作调整就会回归正常。但是,有一部分人失眠的时间维持一周以上乃至更久,这时就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身心疾病,严重时精神恍惚甚至有可能引发自杀事故。那么,究竟什么会引发失眠呢?

失眠的原因:

1、过度用脑导致失眠

脑力劳动者长期过度的用脑,使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脑内释放的兴奋物质过多,久之,必然对整个机体造成损害,失眠症、神经衰弱是最常见的。大脑机能就像松紧带一样,只拉不松,慢慢就会失去弹性。

2、心理、精神因素能够导致失眠

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生活的打击、工作与学习的压力、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会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失眠。

3、躯体性原因

常常失眠其实并不一定是我们的睡眠出现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身体有问题,常常因为一些疾病导致我们无法入眠。

包括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比如关节痛、肌肉痛,以及心慌、咳嗽、憋闷,皮肤病导致的瘙痒,高烧,腹胀,便秘和尿频等躯体症状。

调理失眠的食方:

1、桂圆

桂圆肉性质平和,有滋补作用。桂圆肉乃补血益心之佳果,益脾长寿长智之要药。可治因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导致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用桂圆熬米粥或者鸡蛋桂圆汤,能补血养气,对体虚健忘失眠或者因思虑过度导致的神经衰弱,失眠惊悸,或者更年期女性失眠,心烦,出汗,均有较好的作用。

2、黄花菜

黄花菜又称“安神菜”,具有镇定神经的功效,除了煮汤喝,也可以与其他菜炒成各种美味佳肴。而在改善失眠症状时,主要是坚持每日三餐时喝黄花菜汤。做时将黄花菜先用热水焯半分钟,去除表面过敏物质,再加水以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续煮30分钟,滤渣取汤,再加点盐即可。

3、樱桃

睡前1~2小时喝一杯8盎司(约合227毫升)的樱桃汁可明显改善长期失眠问题。无论是新鲜的、干果或榨汁,樱桃都能抗炎,它还富含褪黑激素,可调节睡眠。

4、食醋

白天劳累过度的人,会出现失眠的情况。如果是这些情况所导致的失眠,可以取一汤匙食醋兑入温开水中慢服。服用过后再静心闭目,不久便会入睡。这是由于食醋的芳香具有舒缓神经的功效,在失眠的情况下适量的饮用,具有很好的催眠作用。

5、糖水

如果因为烦躁发怒从而出现难以入睡的情况。这个时候不妨喝一杯汤水,糖水在体内可转化为大量血清素,此物质进入大脑,可使大脑皮层抑制而易入睡。而且甜味食物本身就具有舒缓神经的功效,在盛怒之下适量的多饮用汤水,可有效的舒缓紧绷的神经,从而达到催眠的作用。

治疗失眠最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主血脉。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恐惊,失眠健忘,烦闷不舒等证。以膏滋调治人的神志病变,常可收到良好的治疗失眠的效果。目前失眠治疗较多的是服用膏滋调理法,膏滋作为传承千年的精心养神,改善失眠的传统疗法,通过三熬九制,把名贵药物的精粹浓缩,可以长期保存、随身携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肖家传承百年代表——培神膏,服用后完全被器官吸收,通过调节身体机能,达到补心安神,清心除烦,改善睡眠的效果。目前已被国家食药监局检测备案,可以放心使用,并且被身边许多中医专家同仁的认可,收效良好。现在已经被众多失眠患者所推崇和选择,培神膏在网上也可以找到。对于国内的患者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邮寄收到,而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邮寄起来却相对困难。

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失眠的食疗方法有缓解之效,但没有治愈之效。很多方法都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难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失眠问题。所以改善失眠问题需要更为科学的方法。治疗失眠的西药,相信大家都知道,西药长期服用不仅会产生副作用,更可怕的是人体对药物产生依赖,一旦停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建议使用。相对来说,中医疗法历史悠久、安全没有副作用、标本兼治,使用方便。

预防失眠的方法:

1、持适度运动

每天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藉以灵活身体各部器官。惟剧烈运动,睡眠前应尽是避免,有人想藉睡前剧烈运动,使身体疲倦而后易睡,是错误的。下午锻炼是帮助睡眠的最佳时间,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还能提高夜间睡眠的质量。

2、饮食要合理

在每天保证三餐的基础上,晚餐要少吃,避免大鱼大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医有句名言:“胃不和,而卧不安。”说的就是吃得不舒服会造成失眠,所以晚饭不可吃得过饱,且以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好。

3、泡个香精油澡或者海盐澡

放松一下水温不要超过37摄氏度,泡10–15分钟即可,然后马上进被窝。帮你推荐:练太极拳可以调整神经功能活动,使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阴阳达到平衡,因此,通过练拳养神,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