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实为心理健康疾病-专家教你 4招戒瘾

作者:京缶MRZ 2018-04-27阅读:3743次

功能多多的电子产品可说是双面刃,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沉迷电子

游戏。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于 2018 年把过度沉迷电子游戏,视为危害心

理健康的疾病,起名为电玩失调症,纳入最新版本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沉迷游戏实为心理健康疾病-专家教你 4招戒瘾

从事学前教育 22年的程咏娴指出,并非所有电子产品或游戏都有害,因为

曾有心理治疗师也会用 Wii这款游戏来训练平衡力或手脚协调,而是取决于家

长是否能监控。她指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令小孩的言语表达及思考能力下降、

专注力降低。要戒除打游戏的习惯,除了协助小孩转移注意力,家长也要做好

榜样。

2017 年年末,世卫宣布计划把过度沉迷电子游戏列为于今年宣布的《国际

疾病分类》第十一修订版,正式列为一个心理健康疾病,并可从以下三点判断

是否上瘾:

1.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受损,不能控制玩电子游戏的次数、每次的时间长

短等。

2.沉迷程度影响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3.以上情况维持一年。

沉迷游戏实为心理健康疾病-专家教你 4招戒瘾

程咏娴指出,沉迷游戏的人都有心瘾,如不能玩游戏会有焦虑、不安、烦

躁的心情。现时很多小孩都欠缺专注力,她指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是原因之一:

电子产品的屏幕每一秒都不断闪动,刺激眼球吸引小孩的注意,当小孩习惯了

快速闪动的画面,换到静态活动时便难以集中。但现实中老师和黑板并不会闪

烁,即使采用活动教学、设计色彩缤纷的教材,都不会追得上画面的刺激,小

孩难以安坐及学习。

除了减低专注力,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亦会影响说话表达能

力,程咏娴指使用电子产品是一个单向式的接收,用家不用与人互动,但说话

不只发声,背后还有一连串聆听、分析、组织及响应等逻辑思考过程,但单向

式的接收会令小孩习惯封闭性响应或响应单词。例如小孩未能在适当的阶段回

答 WH问题(Where、How、What等等),他们可以简单响应"吃了"、"猪

肉"、"不要",但对联想式问句或开放式问题便不能应付,导致表达要求感

受变弱。她又指对小孩较多了解的父母或许能揣摩背后隐藏的意思,又或有较

多耐性去引导小孩说出完整想法但幼儿园、小班活动中,老师未必有能力逐一

照顾。

她指有有家长希望帮小孩在一年内从不懂说话进步至会说话,但除了老师

的帮忙,也要取决于是否提供适当语境:我不想浪费小孩的时间和家长的金

钱,如果爸妈在日常生活中不跟小孩沟通,只靠老师的努力是没有效的。

要小孩戒除依靠电子产品,需从家长做起。程咏娴指她也曾沉迷流行一时

的 Candy Crash,当时不停留意是否"心心",又四周问亲朋好友可否给她

"心心",每天都心思思想要过关,没有珍惜春节与好友相聚的日子。她明白

要戒除习惯的痛苦,但要脱离沉迷电子产品,便一定要改变生活习惯及育儿方

式。很多家长都低估了小孩沉迷的程度,曾经有家长指小孩欠缺专注力,我询

小孩日常有何娱乐,她说"打游戏咯",追问之下便变成"有空就打",甚至

"打到没电"。

她指很多家长都希望小孩能快速安静,又或欠缺耐性响应好奇心重、问题

多多的孩子,即使老师、导师做再多训练,但回家如按往常的方式育儿,是没

有任何改变的。要协助小孩戒除电子瘾,她有以下 4个建议:

1. 先了解小孩的发展程度,安排配合的实体游戏,如配对积木、桌游。

2. 建立其他强项。过关能让小孩有成功感,家长应协助小孩在其他活动获得

满足感。

3. 适当地控制小孩上网时间,但不建议一下子取消上网或没收手机。

4. 建立良好身教,不应经常在小孩面前使用电子产品。

沉迷游戏实为心理健康疾病-专家教你 4招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