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有了首个宏观指导性文件。哪些人群需要受到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哪些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小新君采访了相关专家。
1
重点人群重点关注
由于心理脆弱,存在易感因素,心理问题发病率较高,《意见》将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列为重点关注人群。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心理调节能力差,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或者恋爱受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全球数据来看,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人的两倍。月经期、绝经期、生育期会导致妇女内分泌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可能是妇女产后抑郁造成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除此之外,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其职场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大脑认知功能问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老年人心理问题发病率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如老年人退休后生活乏味,容易引发抑郁、焦虑;二是老年人患“特定病”,如阿尔兹海默症。他认为,为空巢、丧偶、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心理辅导和情绪疏解等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此外,要剔除重点人群的易感因素,及时做好心理干预。
2
向医疗和预防并重转变
《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
陆林说,我国公众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具有病耻感,一提到心理问题,都归结为道德问题、伦理问题或品质问题,羞于启齿,不主动寻求帮助。因此,“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强调的是‘大精神卫生’的概念,涵盖从预防到诊治到康复的全过程”。谢斌说,根据《意见》要求,要从以往单纯侧重临床治疗服务,向医疗和预防并重转变,由关注卫生向关注健康转变。
对于《意见》中提到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谢斌表示,心理咨询相比心理治疗,更侧重对心理困惑的疏导,比如排解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工作压力等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短程的;而心理治疗是在医疗机构开展的,针对的是精神疾病患者。
《意见》强调发挥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的重要作用。陆林介绍,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承担灾难救援中心理干预的工作,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门机构和队伍的做法,我国还停留在发生突发事件临时调集专家的阶段,“这方面工作必须马上补短板”。
3
人才培养急需规模化
《意见》要求,不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对此,谢斌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据小新君了解,目前,我国侧重于对患有精神障碍群体的治疗,心理咨询专业服务机构欠缺。精神专科医院医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能尚不具备,或有待提高。一些民营医院既不专业又不规范,水平参差不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乔志宏说,当前,我国专业认证的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主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国家卫生计生委认证的心理治疗师,以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认证的心理师和督导师。自2002年人社部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以来,有93万人次获得了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从数量来看,基本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所需求的人数持平。但“量变并未引起质变”,具有职业资格鉴定的心理咨询师学历低、专业弱、实践技能考核流于形式,真正胜任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足1万人。
此外,我国以往只允许医疗系统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申请心理治疗师职业资格认证,现在虽然也对医疗系统内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开放,但由于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进入医疗机构,加之晋升渠道不畅等原因,到目前为止通过人数仅5000人左右。
至于心理师和督导师,由于审查与管理制度门槛高,从2007年到目前为止,全国注册的心理师和督导师仅有1000人左右,其中还包括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并不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人员。
“所有专业人员加起来不足2万人。”乔志宏建议,在高校开展成规模、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项目,“只有在高校设置专门的学科和专业,建立方向明确的培养类别,才能既保障人才质量又快速提升数量”。谢斌建议,心理健康服务从业人员除应具备心理专业的教育背景外,还应接受毕业后的继续教育。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
【聚焦】彭丽媛和G20夫人团亮相浙大,为艾滋病防治加油鼓劲
【快讯】“我为防艾出份力”,防艾大使彭丽媛现身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