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家能练出“技能”,而你练来练去还是“动作”?

作者:人神共奋的职场心理 2017-07-04阅读:5633次

1、为什么模仿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你无法通过单纯模仿获得任何复杂的技能”,美国行为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所 (American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的资深研究心理学家Robert Epstein在讲解大脑的学习行为时,设计过一个经典的课堂练习,解释前面的结论。

他让一个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根据印象画出一美元纸币的正面,要求尽可能的详细。完成之后,他拿出一美元纸币,让这个学生照着再画一遍,然后把两幅画放在一起比较:

为什么人家能练出“技能”,而你练来练去还是“动作”?

即使这位同学已经见过这张钞票几千次了,可他仍然记不住大部分细节,甚至连结构都搞错了。但别笑人家,换成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有人说,那是我不知道要画一美元。这个理由也不成立,即使先让你观察这一美元的钞票,你也画不到下面那张的详细度。

2、大脑是如何记住东西的?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大脑想像成计算机的硬盘,认为我们看过的事情,就像拍的视频资料一样存储在某个地方。回忆,就是把这段资料给“调取”出来。

不对!Robert Epstein教授说,大脑里根本没有这么个地方存储记忆,大脑是如何记住东西的,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人家能练出“技能”,而你练来练去还是“动作”?

相比机器,人类更擅长辨识,而不是回忆。我们之前“看”纸币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是辨识,辨识纸币和其他东西的区别,辨识一美元和一百美元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我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辨识而不是记忆上。一个人,我们只要看过几次,就能在十几个陌生人中把他找出来,但却没有能力把记忆“再现”出来。

只有经过了“速写”培训的人,在观察这一美元时,才能跳出“辨识”的限制,一美元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而被“积木化”,分解为各种基本的几何型体、明暗度和组建方法。

学生时代的经验是,想学会一样技能就要一遍遍的反复练习,但这个经验不一定正确,熟不一定能生巧。一个练球的人,如果没有专业教练指导,只是自己不断地模仿别人的打球方式,他的水平在进步到一定阶段后,不管怎么练,都会停止不前。

李笑来举过一个例子,部落里的猎手学习射箭,射箭专家做什么动作,新手也跟着做,这个专家每次射箭都要扭脖子看大家的动作,新手也跟着练习扭脖子这个动作,然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3、刻意练习不是重复练习

如果不知道该重复什么,重复就只是在浪费时间,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大部分新人总是稍加培训就直接进入工作,他们只能全程模仿前辈们的行为,导致需要重复练习的部分没有足够的练习量,却把有限的意志力,消耗在不需要重复练习的部分。

在画钞票的例子中,速写培训首先会教你怎么更专业地“看”东西——有意识地把“辨识”任务和“再现”任务分开,然后把“再现”的几个基本动作进行反复练习,最后才能形成一项新的技能——速写。

为什么人家能练出“技能”,而你练来练去还是“动作”?

现在,心理学家给了这种学习方式一个名字——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是重复练习,第一步就要解决“练什么”的问题,通常有下面的特点:

  1. 有输出的、有行动的行为(排除了看段子看新闻这些纯输入的行为)

  2. 需要反复行动(排除了文案去画图、导演做群众演员这种偶尔的玩票行为)

  3. 一系列行为形成的复杂技能(排除了上班打卡这个动作)

  4. 有反馈,可评估(排除了预测世界末日这类神奇的技能)

形成特定技能,就是“刻意练习”的目的。有了目的,接下就要制定目标,这就是刻意的第二步“设定目标、设计练习”,也是“刻意练习”系列下一篇要讲的内容。

(本文为“刻意练习”系列第二篇:什么值得练?)

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首发,每周两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相关文章:

刻意练习:从“知道很多道理”到“过好这一生”的必杀技(系列之一)

为什么创业者总是过于自信?

你也许错过的文章:

为什么眼前的最好选择,却成为最终的最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