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失败的家庭教育和失败的婚姻都是比出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位母亲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比较”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该过度解读,更不能曲解。
打开孩子的作业本,有很多诸如比大小之类的题目;平时闲聊,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谈到自己喜欢什么科目,不喜欢哪一类同学;进入淘宝卖场我们更是货比三家,比价格比质量,不亦乐乎。可以说,比较已经成为我们惯常的一种思维方式,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追逐高效是时代要求,我们又怎么可能不比呢?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比”,而在于“比什么”,“怎么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闪光点,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才能够“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才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当孩子在和其他小伙伴交流的时候,细心的家长一定会通过观察和倾听在心里将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做一个比较,以此来了解孩子与同龄孩子有何不同,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可循的线索,这本身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往往选择性失明,反过来夸大自己孩子的“不足”,并因为这些“不足”陷入到种种焦虑之中,最终脱离实际地批评和贬低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对家长的比较心声厌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都在情理之中。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比较是要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让他(她)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到知己知彼。
我的女儿从小到大在专注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她从四岁开始在培训机构上英语,我进班听课的时候对这一点印象深刻,此后就会在孩子面前强化这一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保持下去。当然,有时候也会听到接孩子的家长评判自己家的孩子“上课有你这样的吗?坐都坐不直,你看看别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我相信孩子在听了以后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变,或者孩子干脆将这样的话当作了耳旁风。首先,上课一定要坐如钟才是最好?坐得好就代表听得好?其次,孩子坐得不好,别的方面就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许他的身体和他的思维一起在动呢?再者,对于一个生性好动的孩子来讲,他们坐四十分钟可能需要比别人坐二十分钟付出更多的耐性。差异是由背后更大的差异决定的,武断的结论、毫无建设性的指导、忽视自己孩子的长处,这些才是家庭教育真正失败的地方。最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当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老师是这样,家长也是这样,但是我们都应该在接受不完美的基础上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总之,比较是为了明确各自的优势,其目的不是为了抓住孩子更多的把柄,使我们的说教更加言之凿凿。“比”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出阳光自信、思维理性的孩子,聪明的家长,就看你怎么比了。
人生道路上,阳光雨露中,孩子就如同一株株鲜花,你有你馨香,我有我芳华,比,有什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