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的创伤

作者:圣安米悦 2017-07-05阅读:1635次

知乎上有个关注量很高的话题:被父母骂的想自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孩子的沉默、隐忍、恐惧、讨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就是:懂事。

因为这种“懂事”,让他们觉得很“省事”。

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的创伤

人们都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是爱与温暖的输送通道,但是不好好说话的家庭,有可能带给孩子的只有伤痛,最终把孩子的一生葬送。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在否定中长大。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极端,那是因为长期处于易暴躁的家庭氛围中。

如果你的孩子忧郁沉默,那是因为有问题却无处交流只能自己消化。

如果你的孩子不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那其实是从家长这些身边人身上学来得。

有个网友匿名分享她的经历:

我两岁时,爸爸抛弃了我和妈妈。随后我的生活就坠入了地狱。妈妈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就因为我长得像爸爸。

她对我说:生下你来说就是我人生最大的错误。你长得像你爸,以后也会像他一样没良心。

你最好赶紧死掉,就跟我盼着你死鬼爸死一样!

这叫我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乐观得生活,如何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不怯懦。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宁愿不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父母不需要通过考试,然而父母这个角色却是世上最考验人的、最需要情商的。

没有人会因为辱骂孩子而进监狱,甚至没有人会意识到语言上的辱骂是一种虐待。因为它相较于肉体伤害,潜藏于无形。孩子一开始可能只是哭泣,慢慢得就会变得麻木、隐忍,等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加敏感,他们比起那些受到肉体伤害的似乎没有资格谈伤痛,没有人会理解他们长久积累的忧郁,害怕被否定,害怕被嘲笑,害怕被疏远,所以洋装得像一个没有悲痛经历的普通人、一个毫无烦恼的乐观者。每日经历着实实在在的伤痛,鼓起勇气透露些心声给父母,父母会不耐烦得指责连这点小事都承受不住,以后还怎么走向社会。

所以为了赢得父母的肯定而将自己封闭,苛求自己完美,努力达到父母的期许。

或者自暴自弃,不再尝试与家人沟通,转而接触能释放自己的游戏或者朋友,不再愿意接触社会,进而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及一生。

作为家长如何才能与孩子好好说话呢?

1.把你说的“不对”统统改成“对”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多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赞美和肯定。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别急着否定,先认真得指出孩子这么做得原因,然后进行建议。孩子会有被肯定的喜悦,沟通氛围肯定会好很多呦。

2.聊天的时候,多用“你”少用“我”

比如刚做好了饭菜,孩子不愿意吃,把“我这么辛辛苦苦做得饭菜伺候着你,你还不吃”换成“今天碰到什么事了吗,你是不是没有胃口”

3.不要对孩子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我就知道会这样”

很多事你提醒过孩子,孩子还是会选择做。最后失败了、受挫了、吃亏了,不要在一边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他永远的避风港,不是在外面受苦了还要回来被冷嘲热讽的。

4.不要大发怒。对于孩子做得错事,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想想这件事是生气就能解决的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5.即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依旧保持尊重和耐心

很多人对陌生人非常礼貌,对亲人却经常很容易就翻脸,把最丑陋的一面展现给亲人看,可是为什么不把最美丽的心情留给最亲近的人呢?毕竟他们才是会陪伴我们一生。

语言是糖果。语言是利刃,语言是带情绪的,小孩子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意被最亲近的人冷嘲热讽。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与孩子沟通,就诊。不要让孩子在黑暗的世界中徘徊,找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