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睡眠中常见的现象,远古时代的人认为梦可以预测未来,因此不论东方、西方都有和梦有关的神话,更有不少解梦的书或是文献流传下来,也有人认为梦反映了日常生活的经验,所以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有些人觉得梦仅是每天经验的副产品,没什么好探究的。不管将梦视做可预言未来的一扇窗,或是没有用的经验产物,由于过去科学领域对梦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不多,梦的现象一直都罩着神秘色彩。
一八九九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他认为人类的心灵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由于社会道德等约束,潜意识的内容通常不为个人所自知,但会深深的影响人类行为和情绪,只有在梦中,较少意识的约束下,潜意识的想法才会突破重重的屏障出现。他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心理治疗个案的梦境,甚至分析自己的梦,归纳梦中的场景和梦的内容所代表的意义,而写出了这本巨作,告诉我们梦是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此后,心理学家开始透过梦的内容,尝试了解一个人潜藏内心的情绪与冲突。
为什么会做梦?
梦的研究除了精神分析取向外,由于近年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梦的现象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一九五○年,科学家开始用脑波研究人类的睡眠与梦。过去一般人认为睡眠是休息状态,脑部应该是沉静没有活动,事实不然;透过脑波的测量,我们能区分睡眠中的脑部活动分为两大类──快速动眼期(REM)及非快速动眼期(NREM),而非快速动眼期又分成四期:第一期与第二期是我们所谓的“浅睡期”,第三、第四期是“深睡期”。
多梦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透过睡眠多项生理检查的侦测,发现这样的人并没有大量的快速动眼期睡眠,反倒是有很多短暂的觉醒,短暂的清醒会让人容易记得梦中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觉醒的原因,研究发现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周期性肢体运动症”,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罹有焦虑、忧郁等心理疾患,也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单纯的多梦没有合并睡眠或心理疾患。
透过睡眠生理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了解梦多半出现在“快速动眼期”,反映出人类睡眠时,脑部有一段时间仍有活跃的活动,而梦境的内容反应白天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学习与记忆扮演重要的功能。至于梦的内容常不合逻辑或是有特殊的重覆性,和内心潜藏的情绪冲突或是潜意识有关,透过对于梦的叙述或是联想分析,可以让人对于没有自觉到的感受或是想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自我觉察,因此梦扮演了情绪的处理与调节的角色,简单的说,藉由「做梦」可以释放人们内心的渴望与冲突。
本文作者介绍
郑婷文
台湾大学心理系毕、台湾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硕士;现任台大医院临床心理中心/神经部临床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