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性乐观”,即使遇到讨厌的事情或情绪低落,很快就能振作起来;有些人“天性悲观”,只要遭遇失败便耿耿于怀,陷入沮丧状态中。
完美主义者容易让沮丧找上你天性悲观的人有一些特质,包括容易担忧、个性敏感细腻、认真且责任心强等。但当一个人“让别人为自己打分数”,或是“天生追求完美,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就会表现出“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凡事一定要追求完美”、“不能容许一点小错”等反应与行为。这样的人“很容易沮丧”。
我们无法掌控或改变别人的评价。无论完成多大的成就,人们通常吝于赞美,反而先否定对方,这是日本文化的缺点。当一个人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即使自己只犯下百分之一的错误,也会打不及格的分数;若遇到别人犯下百分之一的错误,则会感到焦躁或发怒而非沮丧。
你遇到别人犯下百分之一的错误,容易感到焦躁或发怒吗?
“容易沮丧”不好吗?即使缺乏科学证据,现代人依然很喜欢根据血型评断别人的个性。可能是因为人的个性相当复杂,才会想要像商业午餐的A餐与B餐一样,利用血型简化个性类型。
从古希腊时代到现在,许多专家致力于分类人的“个性”。二十世纪前半叶,知名的德国精神医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提出“体格类型理论”,从体型(例如瘦长型、强壮型)分类人的气质与个性。
在其理论中,瘦长型的人较为神经质;矮胖型的人善于交际;强壮型的人个性执着、追求完美。
在脑科学蓬勃发展的现在,“体格类型理论”与血型占卜是相同程度的伪科学,但如果从个性的类型、分类与背景来分析,绝对不能小看克雷奇默的理论。回归现实面,直到现在我们仍不了解人类的个性如何形成。是先天基因对我们的个性影响较强烈?还是后天环境与经验对于个性养成的影响较大?
虽然这个部分还有许多谜团尚待厘清,但专家学者仍在积极研究。美国精神医学家罗伯特·克劳宁格(Robert Cloninger)提倡结合心理学与脑科学观点,补强现代精神医学的评断基准。
克劳宁格认为完美主义者(=容易沮丧的类型)不知变通,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坚持己见。不知变通的顽固个性,加上会将怒气发在自己身上的“自我导向”(self-directedness),就会形成“容易沮丧”的个性。
每当感觉沮丧便反省自己做得不好,将过错揽在自己身上,相信不少人也认为自己是个反求诸己、认真负责的人。虽然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是一种卑劣的行为,但有时找个罪魁祸首,将一切推给运气不好或讨厌的部长身上,也不失为避免攻击自己的好方法。
不过,这一招只能用在“过度自责”的人身上。
天性悲观、容易沮丧的个性并非只有坏处。这样的人通常做事认真、责任心强,做每件事都按部就班。比起厚脸皮、只会给人添麻烦的“过度乐观派”,“个性容易沮丧,但每次沮丧都能重新振作的人”较受到众人欢迎,人生之路也较为顺遂。
西多医生小叮咛
无论情绪如何起伏,不受影响的人就不会感到痛苦
●不要将自己的正义感或完美主义强压在他人身上。
●容易过度自责的人不妨找个罪魁祸首,让自己喘一口气。
●与其成为“过度乐观派”,不如以“愈挫愈勇的人”为目标。
看完文章的小伙伴们,如果想要了解心理健康,可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哦:nfy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