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教科文中心小编温馨提示:2017下半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为11月,很多同学们为繁多的知识点苦恼,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整理下相关内容!
01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网络,图式对新观察到的信息起到解释和引导的作用)
图式的作用:
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直觉和自我直觉
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C、影响记忆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02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最新获得),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03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及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A、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B、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D、投人所好
04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分类
(一)内因和外因。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过程等个人特征,属于行为内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为综合归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归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的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
05
归因理论:
a、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其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期待。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
b、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的是不变归因;(2)折扣原则。由凯利提出,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3)协变原则,规律性的协变
c、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
您的心理咨询师备考路,北京师大教科文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