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从根本上说是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作用。真正重视孩子发展的父母,不必去当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和孩子学习的"拐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营造自己的家庭良好小环境,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方为上策。这并不复杂,路径就是夫妻关系、家庭文化和家庭生活。
维护健康亲密的夫妻关系,才能对孩子施加最有利的人际影响。家庭是人的初级生活圈,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的过程是亲子之间的互动过程,而这种互动是否和谐、融洽,能否对孩子起到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夫妻关系这一基本的人际环境。日本学者森重敏指出:“即使是通过幸福的结婚生活而获得孩子的家庭,一旦夫妻之间缺乏爱情或者感情冷淡,这种家庭气氛不仅会影响孩子,也会使母亲自身的育儿态度发生变化。”“夫妻之间的爱情对创造幸福家庭以及培养出具有情绪安定性格的孩子是最为重要的。”相反,正如荣格所言: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家庭文化的浸润胜过知识学习。家庭教育不是家庭学习,尤其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复和延伸,而是家庭文化的浸润,是世代继替中家风的传承,是营造家庭的精神环境。有的父母注重孩子的物质投入,花钱请家教、上业余学习班,而家中却没有文化氛围;有的父母一切为了孩子、服从孩子,业余时间也全搭给了孩子,而对自身的充实进取则毫无顾忌;有的父母自我否定感强,整天叹息人生不如意,为工作和生活的困难,抱怨国家和社会......事实表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极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复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尽管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多方指导督促,孩子的学习效果总是不佳,其症结就在于父母的精神境界不高,孩子缺少积极向上的家风所激励的内在学习动力。
家庭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和训练场。儿童认识世界是从家庭开始的。一个家庭以怎样的方式安排日常生活,父母选择怎样的活法,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于无声处影响着孩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有”生活即教育“的经典论述:”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既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人的一种生存背景和空间。在真实的家庭生活中,孩子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包含着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习惯养成的教育要素。孩子反复尝试、历练和实践,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这种现实体验在学校教育中远远没有这么多的机会。
总而言之,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生活实践等体现家庭本质的要素,构成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从这些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