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中,教育儿童的职能主要是由家庭承担的。近代的儿童教育有逐渐社会化的趋势,许多国家对学龄儿童都实行了义务教育的制度。但是,家庭教育仍然十分重要。
1、儿童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千万不要任孩子自然长大,消极地等待孩子脑成熟以
儿童教育后再教育,那极不利于孩子在大脑生长发育期(主要是6岁前)形成最有效的脑功能大网络。
2、儿童教育开发人类巨大潜能,这个潜能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积淀,人人都有这种巨大的遗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在婴幼儿时期才得以较为充分地开发,不然将迅速被埋没。人的各种潜能只有大脑生长发育期才可能较为充分激发出来。
3、0~6岁,延伸到12岁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错过最佳期的教育则事倍功减半,许多方面甚至徒劳无功。每个孩子最佳期内都能学一口标准方言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而错过了最佳期的青少年、成年人新学任何语言也难以学得标准、地道。
4、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胎婴幼儿有巨大的适应性学习能,甚至可以说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人一生的基本难题和重大难题(如学会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认识万物、掌握语言、习得行为、学会审美等等)都是婴幼儿时期解决的,据统计人一生所获知识概念的95%左右是5岁前的孩子学来的。
5、孩子出生至3岁是母亲、家庭的"二次孕育"期,即孕育孩子"心理生命"的成长--构建起人生的"潜意识板块"。人的潜能意识板块铸就以后从根本上影响乃至支配人一生的态度的行为,在今后的人生百年中都难以完全抹掉。
6、科学育儿要"两个生命"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发达,心理上聪慧、卓越。特别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能量。第二生命的养育需要16个心理营养区,一百多种心理营养素,
7、儿童教育要"两种语言"同步相似发展,使孩子"听觉语言"能说会道,"视觉语言"脱盲阅读。今后世世代代的孩童将都能带着两种语言工具上小学,既会听和说,也会读和写,极快地学会自学和思考,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素质。
8、儿童教育要把孩子性格培养放在首位,这是给孩子一生幸福、成才的好命运。经大量调查,儿童教育必须培养孩子6大性格基础: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这是人生和人才成长的一本万利之举。
9、孩子观察、提问、动手、动脑的创造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一个发现、发明、创造型人才务必从小引导观察、提问、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实验。因此我们设计的家用"科技百宝箱",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袖珍科技馆"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必要建构和设备,这方面我们已有定型的产品研发。
10、儿童教育是"全素质教育"。什么是人的素质?我们定义为人的素质即与人的发展、发挥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的,时刻起作用的诸因素的质量。素质培养分4个层次:胎儿的潜在素质,婴幼儿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青年后期到成人的发挥素质。所谓"婴幼儿全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它是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专业教育、非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教育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也不求甚解,任何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人的基本素质,即:健美的身体、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善于人际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
11、传统教育必须改革,定要走出一条教育创新的金光大道。在幼教方面务必改革传统幼教的"照看化"、"传授化"、"贵族化"、"女性化"、"单纯玩乐化"和忽视家庭早教的腐朽观念;中小学则务必改革教学中千年一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理念和淹没孩子童年生活的"一讲到底"、"满堂灌"、"作业海"、"考试山"的教育法,定要把儿童少年解放出来,使我国3个多亿的孩子生活、学习更幸福、更快乐,都有积极探索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12、儿童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方法论的根本原则。"0岁方案"的大量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最有效: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环境濡染,榜样诱导;对牛弹琴,兴趣第一;积极暗示,宽严并济;培养习惯,形成定势;教育爱,不可溺爱;讲究爱态,控制情绪;促进发展,顺其自然;以及八大基本方法不可背离。
孩子出生后,母体内会分泌出两种物质,一种叫荷尔蒙,它存在于母乳中,会保证婴儿的生理需求;另一种是苯体胺,它会使刚分娩的产妇有满足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并以此来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
苯体胺在三个月后就会自动消失。
所以,0-3个月的婴儿需要生母来亲自照料,否则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的婴儿会持续寻求这种需求,甚至会延续到将来的恋爱婚姻中,他们需要另一半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倾向于离婚或是婚外情。
可见,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便会有心理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变化。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否,与他们将来的生活轨迹有着密切联系。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呢?
一般来说,儿童性格发育期始于3-6岁,这个阶段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意思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就像橡皮泥一样,捏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这个时候,家长主要应该注意孩子的行为习惯。通常,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离开对自己百般呵护的家,孩子在心理上肯定会经过一段时期的排斥和适应。
由于接触了新鲜事物,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正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期。
7-12岁的孩子,是“正在凝固的水泥”,也就是性格成长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不论是心智还是心理建设都处在快速成形的阶段。
处在青春期前,他们急于尝试独立,试图在思想上挣脱父母的约束。
并且,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大量的媒体信息输入,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他们的心理需求主要来自“树立自信”与“行为干预”。
例如,很多孩子在小时候会被认为“不合群”,主要表现为胆小、怕生、适应能力差。尤其在面对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环境时,在家里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外面却变得容易紧张局促。
在心理学上,孩子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安全区域小”,这类孩子更加敏感,容易被忽视。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就会逼着孩子做一些事情。
比如在人前演讲、跟陌生人说话、参加一些比赛。但是,除了行为上的推动,家长更应该从心理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重新建立自我形象、发觉自己的长处等等。
尤其是7-12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渐渐开始明白团体的重要性,也更需要友谊,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们的自信与竞争是来自于自己的同学。
表现另类不代表异常,更不能代表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标准。
儿童心理不单单是每个父母需要储备的知识,也是整个社会的议题。孩子的童年对其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一个人未来是否如我们家长所期待的那样成功,关键点在孩子是否在幼儿期受到了先进、科学、正确的养育与教育。
据2002年12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
在我国,有70%的家庭教育不合格,其中有30%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造成孩子的自我保护和生存能力极差;
而有30%的家长属于“过分干涉”型,喜欢束缚孩子的行为甚至思想;
另有10%的家长采取暴力管教手段,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了畏缩、懦弱、不敢表达的性格。懂得用温暖、平等、理解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家长少之又少。
其实,不管家长的教育方式是错是对,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之所以采取了错误的手段,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作为家长,你需要自我修复、完善自我人格,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