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在很多家庭和自媒体的文章中其实都是摸索阶段。其中也包括一些教育从事者——教师家庭;教师们的子女按理说受到的教育应该是最好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事实也证明了教师子女也有更高的几率成为学霸。但是否教师的子女在成人之后就比普通家庭的孩子优秀呢?需要打个问号。
先说一个事实,网上有个学霸和高考状元的排名,教师家庭子女光荣上榜,然而,教师子女千千万,成功者也不过寥寥数几。这些学霸和状元的命运如何?自然,也许比多数人幸福美满,但对于普通的教师子女而言,命运如何却无人关心。
我的圈子里也有教师,其中一位教师的女儿也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的骄傲;大学归来,这位姑娘并没有选择在大城市打拼,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回到县城老家找了份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在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踏踏实实,这跟她父母对她的期许还是很不一样的,周围的亲戚里也有跟这个姑娘选择相同职业的同辈,然而别人的收入和努力却是她的几倍,作为父母的这位教师也很无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尽心尽力这么多年,付出与回报的对比,也未免有些失望。
其实,事到如今我也没有看到完全可行的教育方法,大多是一些人云亦云的猜测和自己的成功之谈,以及自己的成长经验,去总结和梳理出的教育心得。
中国家长有一个通病,在孩子上学的时候抓成绩,大学毕业抓工作、抓婚姻,结婚了又开始催着抱孙子,有了孙子又忙着培养孙子,照顾孙子和子女,我就想问一句,你们累不累?你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吗?
上学期间,孩子们的成绩忽高忽低这是很正常的表现,这是因为心理的发育以及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心理发育包括啥?自我认知,性别认知,情感认知,生存认知,追求认知等;通俗点说就是‘这是我的’、‘我打不过他’、‘我很厉害’等,这是自我认知,一方面来源于父母,一方面来源于本能;性别认知略过;情感认知包括‘亲情’、‘爱情’、‘爱国’、‘仁、义、礼、智、信’等,生存认知即是‘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有吃、有喝、有工作,独立的开始也是叛逆的开始,当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认命;追求认知在生存认知之后,当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人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叛逆期,虽然这只是思想上的独立。
现在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大学无用论也冲击着现实的生存认知,但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就业和改变命运’的阶段,然而,我们虽然辛苦,但我们衣食无忧,我们已经有更高的追求,创业和自由才是现在人们的追求,自由和洒脱也是习惯了被管教、被约束的孩子们被现实诱惑之后叛逆的开始。有人说孩子是反着长的,小时候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了反而更加叛逆,小时候内向长大了外向,小时候外向长大了内向,小时候叛逆的,长大了反而追求安定,这种话不无道理,人生本就一个自我修缮的过程,追求完美,返璞归真。‘棒下出孝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这种理论的参考,小时候不听话,被棍棒教育过的孩子,长大了反而更有出息且孝顺。
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但是也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说法,你的孩子长大了不一定像你,或者说他只有小时候很像你,别人眼中所说的‘像’只是一种表象,带有家族印记的先入为主,其实孩子的个性却是跟父母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被外人所忽视的差距往往可以决定命运的不同。前三十年看父,后三十年看子,是咱们的独有文化,但世上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便是父子、兄弟,甚至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教育的本质在于一纵一放的平衡,人的多面性和性格的完整性体现在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的两面;家庭教育更多的功能倾向于休养精神和体验生活,以及家族精神传承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校园教育更多的功能是修缮家庭教育的不足和证实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即知识、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意识、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然而现在的校园教育目前看来只具备知识授受的功能,家庭教育由于贫富差距和工作性质的不同也不能尽善尽美;这才是现在教育的失败之处。
要改变现状只有让教育的心理节奏慢下来,生活的心理节奏慢下来,社会的心理节奏慢下来;一方面让家长们有时间、有能力去教育子女;一方面校园教育也应该把知识的授受节奏慢下来,先育人而后再重视知识的授受,让大学教育发挥知识的授受能力,成人的自制力和学习欲望其实比小孩子更强,大学教育之后的各地图书馆和荐书师的普及也有助于改变民族素养;我们不是常说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浪子回头金不换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焦虑的生活很没有意义,饭要一口一口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一边学习,一边成长,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至于说民族命运其实一直都是由对科学有热情的精英儿童的特长支撑着,普通人还是要参加不同的分工合作,所以我觉得精英就是精英,即便是素质教育到来,那些热衷于科学的孩子们也会如饥似渴的吸取科学知识。再者,失去道德培养的教育教出来不一定都是人才,也可能是高智商罪犯。
最后说一句,外国人不喜欢加班,反对加班成为共识会不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真相呢?也许人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家庭教育呢?人权里包不包括家庭教育的权利呢?请参考外国人随时可能完命的生存环境,对于子女的培养更加注重于生存能力以及比中国家长更多的耐心和勤奋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