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那就是:孩子是百分百在爱着父母,和身边的一切。而很多的父母,只爱孩子的一部分。
譬如,微笑的、甜蜜的、听话的、整洁的等等,是好的,可以接受的。
而脆弱的、害怕的、恐惧的、退缩的、内向的、无理取闹的、蛮横的等等,是坏的,不能接受的,需要好好教导的。
国内知名的精神分析师吴和鸣先生,描述这一现象时,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中国的父母在贪污。
贪污什么?
贪污孩子的哭泣和脆弱,
贪污孩子的恐惧和愤怒,
贪污孩子撒娇、哭闹、发脾气、表达不满和反抗的权利。
到最后,这些过程中丰富的情绪体验,全都被父母贪污掉了。
为了养出一个更加乖巧、听话、合乎父母心意的小孩,父母们直接动用了指责、批评、打压,或者简单粗暴的打骂。
这样的方式,很可能立竿见影。所以,父母们也很容易上瘾。
尤其那些缺少觉察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情绪的贪污,没有个头!孩子甚至连追讨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就那样堵在了情绪成长的路上,永远无法真正学会和真实的情绪情感好好相处。
低情商的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想想真可悲。
很多父母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
做父母的,情绪早被贪污掉了,加上成年后缺乏成长,那么就更难真正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把情绪比喻成一条河流,那么每一次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其实都像是一次溺水。
孩子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都像是溺水过程中的呼救。
而很多父母的反应却是,吓得腿软了,表示不能理解。他们抗拒孩子的呼救表现。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直接喝止孩子的“呼喊”,或者干脆冷处理。
唯一该做却没做的,就是去救救孩子。去看见孩子“无理取闹”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情绪没被看见,没有表达出来。
然后去听,去等,或去帮孩子表达。
我当然知道,对于曾经贪污太多孩子情绪、惯于压抑或否认情绪情感的父母,他们连真实的自己都未曾好好靠近过,更别说立刻去接纳孩子了。
谁说养孩子容易呢?
在有娃的那些欣喜背后,你一定经验过很多惊慌、忧愁或火气。
在养娃的那些甜蜜背后,你一定遭遇过很多困惑、焦虑或疲累。
恰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情感,才是孩子赠与我们的礼物。
每一次的“无名火”,都是孩子勾起的一些老旧情绪来袭。
每一次跟孩子的碰撞,都是一次自我觉察和成长的机会。
这也是为何人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天使,带给我们疗愈的机会。
如果你面对孩子的情绪,的确很无力,总觉得难以招架,那么再补补下面这些课吧:
接纳情绪的各种状态
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且每一种情绪都是有它的作用的,每一种情绪都在以不同的角度保护着我们。
比如,威胁出现时我们有恐惧,它会驱动我们逃离或避开威胁;
失去一些心爱事物时我们会感到悲伤,它会让我们在将来更加珍惜某事物……
这些情绪就是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的推动力。
从来没有无名火这个东西。莫名的情绪,很可能是当下的一个事情,诱发了积攒许久的一系列情绪。这是我们一次绝好的自我觉察机会。
我们需要接纳不同情绪。接纳我们都是会有脾气的。尝试去觉察每一次情绪到来时,我们的内心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我们只有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情感,而后才有能量,慢慢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
尝试为情绪命名
龙应台说:“能够表达,是一种很奢侈的幸福。”
父母在孩子有情绪时,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述出来,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商的发展。
比如“我知道你对这件事情感到很生气”,“他这样的处理让你觉得很委屈”,“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你会这么伤心”等等。
前面我们讲到,当情绪来袭,孩子如同溺水。他们对席卷整个身体的未知情绪,心底是有恐惧的。
父母替孩子给这些情绪的命名,就是一种解救“溺水”孩子的最佳途径。
被命名了的情绪,不再看起来那么可怕了。孩子因此得以有了自我觉察、反省和自我情绪管控的机会。
高情商的小孩就是这么养出来的。
陪孩子练习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且听从孩子的节奏。比如:
婴儿会通过吮吸手指等方式来减轻情绪压力和安慰自己。
所以建议父母:接纳、允许孩子的这些自我安抚行为,同时多亲亲、抱抱,以及给孩子做抚触等。
一两岁大的幼儿,会通过哭喊换取妈妈关注,缓解分离焦虑。
所以建议父母:尽量耐受住孩子的哭闹,看到孩子担忧父母抛弃自己的不安,以及对爱的渴求。
2-3岁的孩子,通常采取独自游戏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所以建议父母:是多陪孩子做游戏,多为孩子提供符合年龄段的游戏素材。
4-5岁的孩子则逐渐学会分散注意力、回避的策略。
所以建议父母:通过陪孩子玩更好玩的游戏,带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等方式,转移孩子的不良情绪。另外,玩枕头游戏,撕纸游戏也是很好的宣泄情绪方式。
5-6岁的孩子会通过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和担负更多的社交责任等方式来应对各种情绪。
所以建议父母:多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看到孩子尝试自我情绪管理所做的努力,并给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