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晚饭,总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这段时间,妈妈带着彤彤从美国回来过春节,家里就更热闹了。但是今天回家进门,感觉有点不对劲。家里静悄悄的,只有外婆默默地陪着彤彤在吃饭,不见安然的声音。平时这时候安然都是最活跃的一个,只要一说吃饭,他早就坐在桌子前了。
“安然呢?”我问。
外婆指了指里面的房间,用手做了一个抹眼泪的动作。我深感诧异,走到里面房间门口,只见安然正紧紧抱着妈妈。
“只有七天了。”安然抽泣着对妈妈说。
“什么只有七天了?”妈妈不解地问。
“再过七天你们就要回美国去了,我又要见不到你了。”安然急得哭出了声,“我想和妈妈在一起。”
这就是那个平时大大咧咧、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安然吗?我忽然发现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还是很肤浅,对孩子内心的理解其实还远远不够。妈妈要带彤彤去美国的事情,这些天我们时不时地总会提起,安然虽然也说过想一起去,但大人没点头他也从来不纠缠。
安然的想法似乎并没有被我们当做重要的决定依据,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现在想起来,这么大的一件事,我们还真没有认真地征求过他的意见。
“别哭,别哭!”妈妈劝慰孩子时,自己也已经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妈妈决定了,我们这次一起走!”
安然走还是留,是我们家讨论了一年多的一件大事。
走,安然可以和父母、妹妹在一起,可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还可以去接受许多人都认为好的西方教育,至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丰富人生阅历。但是,安然的父母没有今后留在国外的打算,他们确定几年后是要回来的,到时候,接受了一段宽松美式教育的孩子,回来如何跟得上国内的学习进度与要求?将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难题。
留,安然可以和同龄孩子一起正常地学习和国内所有的孩子一样接受更严格的基础教育训练,起码不会因为中间有一段空缺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但是,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父母情感的疏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
难呀!有更多的选择,既是现代家长的幸运,也是挑战。我们权衡再三,却常常不得不在无数个不可预知面前无奈徘徊。
曾经,我倾向于安然留在国内。从小生活在中国的孩子突然到一个英语国家,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与同学交往,面临的困难实在是太大了。过一两年,语言关刚过,却又要回到国内。到那时,一边要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一边还要补上落下的语文数学,这太难为孩子了。说心里话,安然小时候我带的多,他要走,我还真有点舍不得。
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忽然意识到,在孩子希望和父母在一起的愿望面前,所有的分析和理由都是次要的。
在国内的最后一天早上了,我送安然去学校。
走出家门,我有太多的话想对安然说,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想让孩子记住老师今天讲的课,想再一次告诉孩子,明天以后新的老师讲课就会用他完全听不懂的英语......
安然似乎并没有因为明天的远行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像往常一样一出门就骑上我的自行车。我担心他摔跤,急急忙忙地跟了上去。小家伙却倒过来劝慰我说:“外公,你别担心,我会在小区门口等你。”说完一溜烟地骑走了。
说实话,安然虽然个子矮,还坐不上成人自行车的坐凳,歪歪扭扭地斜跨在车杠上,骑得却十分自如,回想这几年陪安然学车,我担心也罢,孩子摔跤也罢,现在还不是自信满满地上路了。我感慨,明天安然要走,要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我隔着千里万里的,是不是担心太多了?还是多相信孩子的父母,相信孩子自己吧。(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