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行。
在中国古代,艾灸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艾灸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流传至今。因为,即使是不懂医术的人,也可通过简单的学习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因此,此种方法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艾灸疗法是一种使用燃烧着的艾绒烤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不仅可用于治疗疾病,还能对人体起到调理保健的作用。
灸足三里、中脘、命门、气海、关元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具有防病保健之功。
所以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的说法。
艾灸的适应症:
艾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体表的病症,也适用于治疗脏腑的病症;
不仅可以治疗各种虚寒证,也可治疗某些实热症;
既可治疗慢性病也可治疗急性病;
根据其不同的功效可治疗不同的疾病。
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感冒、腹泻、肩周炎、关节炎、颈椎病、盆腔炎、痛经、糖尿病等症有特效。
只要方法使用得当,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的效果。
不宜艾灸的情形:
艾灸的禁忌穴位:
现代中医认为,真正的禁灸穴只有一个,即晴明穴。
1
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女性月经期亦不宜施灸。
2
五心烦热、面红耳赤以及邪热内积的人不宜施灸。
3
暴露在外面的部位,如脸部、四肢等不要直接施灸,以免遗留瘢痕,影响美观。
皮肤较薄、肌肉少的部位,以及孕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不能施灸,乳头、阴部、睾丸等也不能施灸。
4
心脏部位、大血管处不要灸,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5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惊厥(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销骨立者不要施灸。
6
精神病患者禁止施灸。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施灸时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找准穴位,保持舒适的体位
*要注意防火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不要在饥饿时或饭后立即施灸
*要防止晕灸
*要防治感染
*注意调节施灸的温度
*掌握施灸的顺序
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次使用灸疗要小剂量、时间宜短,慢慢加大剂量,延长时间。
*施灸后要注意调养
“
接下来给大家发个小福利,介绍几个保健养生的穴位,这样就可以在家中为自己为亲人进行施灸喽~
”
足三里
延年益寿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预防衰老,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肝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贫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遗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盆腔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等。
神阙
补中益气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功能:固本培元、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身体虚弱等。
关元
培肾固本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下3寸处。
功能: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功效。能增强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能壮一身之气。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证、不孕、身体虚弱等。
中脘
健脾益胃穴
定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
功能: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主治:食欲缺乏、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目眩、耳鸣、痤疮、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肝炎、慢性腹泻、胃痛等。
涌泉
清脑醒神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在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能:清脑醒神、安神定志、清热散风。
主治: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症、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炎、扁桃体炎、咽炎、咳嗽、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大椎
清热解表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能: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息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热病、疟疾、咽炎、扁桃体炎、气喘、咳嗽、肩背痛、腰脊强、癫痫、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乱、呕吐、黄疸、皮肤病及一切虚弱病症。
气海
生发阳气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下1.5寸。
功能:生发阳气。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泻痢不止、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脘腹胀满、疝气、肠炎等。
三阴交
养血补气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和胃、调肝补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或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在这里也要告知大家一点:
艾灸时
皮肤灸出水泡并不是烫伤。
我们艾灸时,艾灸部位的皮肤会出现水泡,甚至化脓的现象,认为是自己操作不当烫伤了皮肤,于是人们不敢再进行艾灸。然而,中医专家指出,这不是烫伤,而是灸花。
现代艾灸多用的是温灸和悬灸,和原来的疤痕灸不同,灸花,是温灸和悬灸出现的一种邪气外排的正常反映,通常表现为局部起小水泡,或水泡里有少量脓液。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灸花和烫伤是不同的。
灸花是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造成的或大或小的水泡,是身体里病邪往外发表现。
湿寒之气属于邪,阳气属于正,正要把邪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邪气排除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当然,艾灸时应尽量避免灸花的出现。
出现灸花后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处理:
如果是很小的泡可以自行吸收;
大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烫伤膏即可。
可见,艾灸时皮肤出水泡,并不是烫伤,而是邪气外排的表现。
灸后的调养:
施灸时身体会消耗元气来疏通经络,调补身体功能,所以施灸后要注意保护机体正气,要从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加以调理。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使身体过度疲劳,娱乐时间也不宜过长,要保持平静的情绪。
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是恢复生命活力的最佳途径。
饮食上要禁止食用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饭菜宜清淡,应以素食为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在现代,灸疗已成为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法的深入认识,艾灸疗法必将发放光彩,造福于人类!
作者:徐静(普外一科)
编辑:Suzy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原创出品。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
地址:青岛西海岸新区黄浦江路9号
电话:0532-86895767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仁心医术 关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