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献血二问,听听输血科医生怎么说”

作者:上海仁济医院南院 2018-03-16阅读:5937次

多次献血要间隔多久?

一个健康成年人,血液约占体重的7%-8%,如60公斤重的人,血液总量4500毫升左右。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等外周循环中流动,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而余下的20%血液主要储存在肝、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一旦机体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储存的血液就会进入外周循环,补充血液损失、扩张容量。我国《献血法》规定,每人每次可献全血200-400毫升,约占血液总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会立即补充进来,一般不会引起急性循环血容量下降所致不适。此外,献出的全血由血浆及血细胞两部分组成,其中血浆约占55%,主要成分为水,其次含少量无机盐和血浆蛋白等,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简单饮水、饮食在1-2小时就可以恢复;献血后失去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合成,1-2天内也能得到补充。血细胞占全血的45%左右,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并以红细胞占绝对多数,不同的血细胞有各自不同的生长代谢周期,这是献血间隔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平均寿命90-120天,白细胞平均寿命13-20天,血小板平均寿命7-14天,由此可见,两次献全血所需间隔时间主要由红细胞的恢复时间决定,最短不少于4个月,通常不少于半年。但如果单一捐献血小板、白细胞、血浆等某种血液成分,间隔时间则需要参考所捐血液成分的恢复时间判断,血小板通常不少于2周,最短不少于1周。依血液成分恢复周期确定献血间隔时间,不仅对献血者健康负责,尽可能降低潜在危害,同时也对捐献的血液质量负责,防止因买卖导致的频繁献血及相关事件发生。

我国《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关于两次献血的建议间隔时间:

a)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六个月。

b)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两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四周。

c)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四周。

d)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三个月。

如何实施亲属互助献血?

互助献血是是指非紧急手术患者的家属、亲友、所在单位同事等,为了患者能及时用血,通过经治医生动员,参加无偿献血的行为。互助献血是《献血法》所提倡的献血方式,是国家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明确要求,是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助献血的献血者与用血者之间通常具备家属、亲友、同事等关系,有很强献血的目的性,是为了使自己的家属、亲友和同事能及时用上血。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互助献血捐出的那袋血并不是直接给指定患者,而是首先存入血站,再通过血库调配其他合格血液输注给患者。互助献血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必须明确我们参加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的一种方式,而非有偿献血,严格禁止和打击个体卖血者利用患者家属、亲友、所在单位同事互助献血进行血液买卖,防止患者亲友花钱请人或者冒名顶替献血情况的发生。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在政策上把献血者和患者的关系界定在家庭成员、亲友,所在单位上,对于献血者和患者无上述关系的,原则上只能按一般公民无偿献血对待。在现阶段,我国公民无偿献血意识不高,人口的献血率比较低,各地血源偏紧的形势下,互助献血对进一步扩大血源,促进无偿献血,保障临床用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属、亲友、同事、邻居的互相献血能增进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增进社会和谐。互助献血能协调有序开展献血工作,保证临床用血的需求,保障血液的安全。另外,献血者一旦意识到自身的献血行为可以用来拯救亲属、他人的生命,他们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可能会转变为固定的志愿献血者,这将为输血者带来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应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互助献血。亲属间的互助献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供应压力,也帮助献血者自己作了健康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