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方式不对是会致命的

作者:长辉逗笑 2017-07-08阅读:4752次

在我国,据统计每年都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还因此丧命。45%的患者存在服药方式不正确的情况,影响了疗效。

我国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占全国人口的1.6%,其中药物致聋的占30%~40%,人数多达100多万。

1服药与时间

一日三次:一般不是指准时在三餐时服药,而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

一日二次: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2段,每12小时服药一次。

饭前服用:是指食前30分钟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适合服用一些对消化道刺激小,发挥疗效快的药物。如:胃壁保护药、消化药、促进胃肠动力药、利胆药、肠道抗感染药、肠溶片等。

饭后服用: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饭后服用可以减轻上述症状的发生。 如:解热镇痛药、脂溶性药物、抗酸药等

空腹服用:是指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药物可迅速进入肠内,经肠黏膜吸收。如:驱肠虫药、盐类泻药硫酸镁、抗结核病药、利尿药氢氯噻嗪、安体舒通等。

餐中服:是指饭后片刻或进食少许后服药。目的是使药物直接与食物起作用,及时发挥疗效。如:胃蛋白酶、淀粉酶、阿卡波糖等

睡前服:是指临睡前15—30分钟。

2服药与饮水

服药时喝凉开水、温开水,150—300ml

别用热水( 50-60摄氏度以上)送服药物,因为药物遇热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六类药物不要碰热水:

1、含有助消化的酶类药物

2、维生素类

3、含活性菌类

4、止咳糖浆类

5、活疫苗

6、清热类中成药

服药时应多饮水:

1、提高溶解度低和用量较大药物的血药峰浓度,加快达峰时间,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增加胃的排空速度,使药物更快到达肠部,提高吸收效率。

大部分药物服药时用200-300ml水

中药冲剂:150-200ml的水

胶囊:至少300ml的水

服用这些药需少饮水:

1、胃黏膜保护剂

2、止咳糖浆类药物

3、各类治疗口腔、咽喉感染的含片

3服药与姿势

患者服药大多比较注意时间、剂量,但很少有人知道,吃药姿势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用药姿势不当,不仅药效得不到很好发挥,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一般而言,服用大多数药物时,最好采用直立体位或端坐姿势,尤其是大药片和胶囊制剂,这样的姿势可使药物顺利通过食道进入胃。

有些药物则比较特殊,需要患者刻意采取卧位姿势服用。

硝酸甘油: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如采取站立体位,则可能因体位性低血压而昏倒。应采用半卧位,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

睡眠诱导期短的安眠药:患者应在服用后立即躺卧,以免发生意外。

胃黏膜保护剂:采取左侧卧位,使药物与胃黏液中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4服药与剂型

药品说明书对给药方式描述简单,而错误的用药方法可影响药效,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剂型服用要求:

普通片:吞服,必要时可研碎。

包衣片、糖衣片、肠溶片:吞服。

胶囊:吞服。

缓释片:必须整片(粒)吞服,不得研碎或掰开服用。

含片:口腔或舌下含服,不得吞服。

咀嚼片:口腔内咀嚼后服用,不得吞服。

混悬液:振摇均匀后准确定量服用。

液体制剂:一般按要求定量服用即可。

服糖浆剂、胃蛋白酶合剂、胃酶合剂、甘草合剂等:不宜加水,服后尽可能不要喝水。

有些酸类和铁剂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性:服用时加水冲淡,服后要漱口。

常见剂型使用误区

1、缓释制剂(片、胶囊、双层片)——咀嚼或研碎或掰开或溶于水后服。

不合理原因 : ⑴ 缓释制剂一般含量较大,药物突然大量释放(突释效应),易造成毒副作用。 ⑵ 破坏药物的长效目的。2、胶囊——小儿患者分剂量服用或将胶囊去壳服用。 不合理原因 : ⑴破坏制成胶囊的目的。 ⑵小儿分剂量难以准确。3、糖衣片、肠溶片等——研碎服、分割服或溶于水后服用。 不合理原因 : ⑴造成包衣破坏,达不到包衣目的。 ⑵有些肠溶药物在胃中释放遭破坏,疗效降低(如胰酶)。 ⑶有些肠溶药物在胃中释放,对胃有刺激性(如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