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人类在解决了饱暖问题之后,思考的绝对不只是淫欲。
他们看重的,往往是其他的一些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健康,就是一个现代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没有了健康,别说是淫欲,就是平淡的生活都不能享受。
当然,这健康问题也许是一个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便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生老病死。
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想解决这个问题,委派徐福出使东海,结果是建立了日本国,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
一般人没有秦皇汉武的雄才伟略,但是也信奉“如果钱能搞得定的问题,绝对不是问题”。但是,这健康问题还真不是单单用钱就能够搞得定的。
而搞钱却是很多人的问题。
想要把消费者的钱袋打开,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感到恐惧,所以常见各种对健康问题夸大的言论。如果同时再夸大一下某保健品的功能,那效果一定是极佳的。
这两个夸大,就是卖保健品的两个绝招儿。学会这两招儿,保健品可以卖到脱销。
卖保健品的可以数钱数到手抽筋,也许他们更需要保健品!而大多数人会落入这样的人生:前半生拼命挣钱,后半生花钱买“健康”。
但是不能因为名字里有“保健”两个字,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玩意儿就是健康的,消费者必须得看内容。比如那街头的“大保健”,即便监管部门认可了,娘亲也不会认可。
关于保健食品,有一个官方的表述,就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这里的特定保健功能,指的是已经在案的27种保健功能。
为什么保健食品的功能只有27种?难道多一种都不行?
这27种保健功能又都是些什么?
这27种功能应该是一开始制定有关规定的时候就被默认的。没有规定只能有27种功能,申报新保健功能的道路其实是畅通的,只要厂家能提供证据就行。但可想而知,27这个数字一直没增长,实在是没有什么产品能够提供任何保健功能的证据。如果再逆向思维一下,对于那27种保健食品的功能,如果不是因为已经入册而需要重新提供有效证据,不见得它们都能通过今天的标准。
至于这27种功能都有些什么并不重要,反正也不容易记住,但是了解这27种功能不包括什么却很重要,因为消费者可以因此果断排除一些用来忽悠的商品。
因为可以声称这些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就比一般的食品有了优越性,而这优越性就必须反映在价格上。但是保健食品必须规定是给特定人群食用,也需要标明每日的服用量。
限定了特定人群,这保健食品的市场貌似变小了,但这对商家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对于一个缓解体力疲乏的保健食品,每个人都会有体力疲乏的时候,所以所有的消费者仍然都是潜在的市场。
至于这关于每日服用量的规定,应该是有关规定中对消费者"最大的保健"!
保健食品的价格比食品要高得多,如果毫无限制,放开了当饭吃,万一把钱都吃光了怎么办?身体保健得再好,如果钱没了,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结局!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因为经常听到有人吐槽,说家里的老人又花了几万买了什么保健食品。
你看,这都已经能到引发家庭矛盾的地步了。
保健食品也不同于药品,按照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功能。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保健食品没有任何疗效方面的证据!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说法太偏激、太绝对、太武断了,但是事实如此。
因为如果能给一个东西提供疗效证据,那走的就不会是保健食品的道了,那就应该申报药品了。
2016年之前,中国正规的保健食品走的是审批制,需要经过审批才能允许注册。当然,这种审批也不是审批疗效,只是走行政流程。
2016开始,相关政策改变为备案制,一个产品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就不需要审批,只需报个备案就可以销售。
这个改革非常好,既可以让有关的监管机构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药品的审批上,又能简化企业的手续,鼓励更多的产品上市。
当然,希望其结果是引入更多的产品参与保健食品的良性竞争,但保不准有“一放就乱”的情况发生。
常见的三种不属于保健食品的功能是:补肾壮阳(包括各种滋阴、补肾)、活血通络、益气固本。如果看到这样的“保健食品”,消费者不但不应该购买,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还鼓励直接举报。
比如所谓壮阳的“保健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不缺各种壮阳食品和药酒的传说,尽管按有关规定应该属于违规的保健食品,但是一直有禁无止。这些“壮阳”保健品的效果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唯一能玩的是文字游戏:“谁用谁知道!”
如果这所谓的“壮阳”保健品真能提供改善人体功能的证据,那就可以去做药了,直接光明正大地去抢壮阳药物“伟哥”的市场(“伟哥”通用药名:西地那非)。
也有不良厂家,看到伟哥杠杠的壮阳效果,为了提高其“药酒”的功效,直接把伟哥成分加到酒里销售。这真是“就怕流氓有文化”!
西地那非作用的靶点分子蛋白是一个磷酸二酯酶(PDE5),这个酶被抑制之后,血管会扩张,从而降低血压。这药本来是设计用来治疗心脏病的,但是没想到心脏病治疗效果一般,壮阳效果却是杠杠的!因为这壮阳的名号太响,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地那非也是用来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正规药物。
不过,因为西地那非对一些人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医生开处方都需要谨慎。如果任意在保健食品里加入该成分,真的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所以说,
保健品没有效果不是问题,
怕的就是效果太好。
内容来源:书问
书名:《如果舌尖能思考》
作者:一节生姜,著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