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对于拔罐的功效,拔完之后的情况又了解多少呢?很多朋友都是经过朋友的介绍或者跟风,而心血来潮去拔罐的,对于拔了以后呈现许多不良病症,如出水泡、淤血等情况出现,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是排毒的情况?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拔罐祛湿结果是最快,看结果也是最快的。那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这些状况是怎么回事?
拔罐放血有什么好处?
放血止痛
中医认为经脉会出现淤血堵塞的情况,会造成疼痛的症状,采用拔罐放血可以将经脉中的病邪直接带出,疼痛也会得到缓解。
放血泻火退热
人体阳气盛可诱导多种疾病,口舌生疮、烦躁易怒、发热等症状,这是因为阳气盛血,血盛则毒,把热血放出来,从而减少经络中的邪热,适宜多种热症治疗。
放血祛湿
拔罐能够祛湿,但是作用只能体现在皮肤与经络中,如果湿气已经重到外盛于体外了,拔罐能够有效祛除体表湿气。
拔罐后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拔罐是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体内风寒湿毒较盛的人,起泡是一种湿气外出的表现,实质就是皮肤下的湿气被吸出来,形成充水状态,有时会在罐壁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也有可能是拔罐时间过长。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留罐时间有点长
这个要因人而异,也和体质有关系。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了解个体情况后,再适当放长时间。
原因二:罐子温度较高
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原因三:部位的差异
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就会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原因四:体内风寒湿毒较盛
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拔罐虽好,却并非人人都适宜。
从中医角度来说,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症状和体质来考虑。并且,拔罐后的禁忌也颇多。
1、体质虚弱者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拔罐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
3、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4、拔罐时留罐时间不易过长,一般应掌握在10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
5、拔罐次数不应太频繁,预防保健每周2~3次。
6、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7、拔罐后不能马上洗澡,由于拔罐后皮肤处于毛孔张开状态,这个时候洗澡容易导致皮肤破损、或容易感冒
其实,日常祛湿,除了拔罐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食疗祛湿
薏米红豆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为“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材料:薏米1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将薏米、红豆等洗净,然后一起下锅煮至软烂即可食用
薏米桂圆粥
材料:红豆500g、薏米1000g、桂圆300g。
做法:1、将薏米、桂圆、红豆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2小时。
2、把薏米、红豆一起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熬成稀粥,加红糖即可。
二、按摩中脘祛湿
中脘穴为腑之会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按摩中脘穴可以有效的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
三、艾灸除湿
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的作用,对春季除湿邪更是有他法所无法替代的良效。
四、运动祛湿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能使身体大量出汗直接将湿气排出体外。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非常有益,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同时帮助瘦身,强化身体肌肉。
总结:你拔罐会呈现水泡吗?你喜欢什么方法祛湿?
------------------------------------------
想要了解更多祛湿养生方法,记得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