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营养师柳衣衣
国家二级营养师、高级催乳师、育婴师
宝宝辅食、疾病护理、科学喂养
◆ ◆ ◆ ◆ ◆
很多人都认为,冲奶粉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这有什么好学的?但实际上,当我经常上门帮客户妈妈做催乳按摩或哺乳指导时,发现很多人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在冲奶粉。
俗话说得好,不会冲奶粉的超人不是好父母!
冲泡奶粉的错误方式
1、用力摇晃奶瓶
这是我见过所有客户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出现过的错误方式。她们将温水和奶粉放进奶瓶后,开始用力地左右摇晃,或是上下摇晃。甚至有些人担心奶粉冲不散,用力地左右摇晃几下后又上上下下来回用力摇晃几下,或者是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这才放心喂给孩子。有些爸爸或妈妈会一边喂,一边还跟我说,不知道为什么这孩子特别爱吐奶?总是打嗝?是不是吃太撑了啊?
我告诉他们,不是宝宝吃太撑了,而是冲奶粉时摇得太用力了。当我们用力摇晃时,不管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或是用筷子用力搅拌,会导致奶水中产生很多小气泡。当宝宝喝奶时,不但会喝下牛奶,还会喝下这些小气泡。宝宝在吃奶时吸入太多空气时,会导致宝宝吐奶严重、打嗝,腹胀,甚至有些会引起肠绞痛。
2、奶粉冲得很浓或很稀
上次有个婆婆给宝宝冲奶粉,明明她家刚满月的宝宝只需要三勺奶粉冲,结果,她却放了了五六勺奶粉。
我说,婆婆,请问你看了奶罐上的冲泡说明吗?你好像放太多奶粉了。
婆婆笑嘻嘻地说,看了,只是我怕孩子吃不饱,所以冲浓一点,孩子长得快一些,再说我家也不差这点奶粉钱!
我说,婆婆,这真的不是差不差钱的问题,而是会影响宝宝健康的问题。奶粉罐上的提示用量与泡法,都是根据宝宝不同的生长发育状况严格定制的标准,也是最符合宝宝需求的科学用量。如果奶粉冲得太浓,宝宝的肠胃消化和吸收不了,反而会让宝宝的身体带来负担,导致消化不良或便秘或其它健康问题出现。同样的,如果奶粉冲得太稀,同样不好,会让宝宝营养不良。最后解释了半天,终于将她的思想纠正过来了。
3、矿泉水/纯净水冲奶粉
现在水污染严重,因此很多父母认为自来水太脏,喜欢用矿泉水给宝宝冲奶粉。但实际上,矿泉水都不合适用于冲奶粉。因为市面上的矿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是针对成人来设计的,所以矿泉水里的矿物质含量对婴幼儿来说太高了,宝宝肠胃吸收不了。长期用矿泉水冲奶粉,容易导致宝宝消化不良或便秘,还有可能会让宝宝出现肾结石及血尿的风险。而纯净水不含任何矿物质,同样不合适宝宝长期用于冲奶粉或直接饮用。
4、开水冲奶粉
上次去探望一个刚生完小孩的朋友。我们聊得正高兴时,宝宝饿了哭,她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母乳喂养,所以让老公去冲奶粉。她老公说,奶粉要怎么冲?朋友头也不回地说,连冲奶粉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啊?先往奶瓶里装三勺奶粉,倒点开水下去就可以了啊!我问,你一直都是这样冲奶粉吗?她问,啊,不对吗?我说,开水温度太高,容易破坏掉奶粉里很多不耐高温的营养成分,像益生元、维生素之类的。如果长期用开水冲泡奶粉,同样会导致宝宝缺乏一些营养素。
5、用米汤冲奶粉
老一辈的人小时候生活在粮食匮乏的年代,很多人都是喝米汤长大。因此,很多人也喜欢给宝宝冲奶粉时,特地改用米汤冲泡,认为这样营养能加倍。
实际上,米汤确实有营养,但其营养价值无法与母乳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比。更重要的是,米汤里含有大量的植酸,会与奶粉中的钙结合,然后会从大便中排出。如果长期用米汤冲泡奶粉,容易导致奶粉中的钙流失,从而影响宝宝的钙摄入,甚至会引发宝宝缺钙现象。
正确的冲泡奶粉方法
1 、查阅奶罐上的冲泡说明
第一次冲泡奶粉或者不经常冲泡奶粉的人,请仔细查阅一下婴幼儿配方奶粉罐上的奶粉与水量的冲泡比例,根据宝宝的月龄,再结合宝宝的实际吃奶量,确定好准备要冲泡的温水量和奶粉量。熟悉冲泡比例和宝宝吃奶量的人,可省略此步。
2、加入40℃的温开水
洗净双手,用消毒后的奶瓶,倒入适量的40℃~50℃度的温开水。如果没有水温计,可以准备好等量的热开水和冷开水,各取一半,这样混合后的水温就刚好是合适冲泡奶粉的水温。
3、添加适量的奶粉
已装好温水的奶瓶中,添加适量的奶粉。注意冲泡说明上写的一勺是指一个平勺,不要刻意增加或减少。
4、轻轻摇匀奶粉
双手夹住已经添加温水和奶粉的奶瓶,来回轻搓几下,奶液就能摇匀了,这个方法不容易让奶液起汽泡,可以避免宝宝吸入太多空气。切勿太过用力,容易让奶水产生小汽泡。
5、检测奶温是否适宜
奶粉冲好以后,最后需要测下奶温。一般我会给妈妈们推荐两个检测方法:一是脸颊试温法,将奶瓶贴在自己的脸颊,如果没有感觉到烫或冷,说明奶液温度与体温相近,合适宝宝食用;二是手腕试温法,从奶瓶中滴一两滴奶液在自己的手腕上,如果不冷不热,也能说明奶液温度适宜。
柳衣衣说
最后想呼吁一下,奶粉再好都不如母乳好,希望更多的妈妈支持母乳喂养!如果有因为奶水不足无法实现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后台咨询我,轻松帮你实现母乳喂养!
柳衣衣简介:国家二级营养师、高级催乳师、国家育婴师,权威专注0~6岁儿童营养、宝宝辅食、疾病食疗、疾病护理和科学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