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2018广西三月三有什么来历风俗 三月三吃什么食物
五色糯米饭、发糕、壮粽……
广西人过“三月三”,有这么多好吃的
核心提示
过节美食必不可少。广西人的“三月三”,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特色美食也格外挑动人的味蕾。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宁老字号壮家美食店,并搜罗整理了一些广西各地的“三月三”美食,让我们一起去品味广西舌尖上的“三月三”吧。
三月三放假及相关信息:- 三月三是什么日子?三月三活动习俗有哪些 和上巳日同一天吗
- 广西三月三放假时间 壮族三月三有哪些活动时间安排
- 广西三月三放假安排2018 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 为什么会放假
●五色糯米饭
说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好奇五色糯米饭是如何做出来的,记者近日来到南宁市水街一家老牌粽子店,老板张美芬可是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专家”。她店里售卖的五色糯米饭多年来特别受食客喜爱,常常供不应求,每逢“三月三”,店里就忙得不亦乐乎。
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的特色食品。
五色糯米饭看起来很简单,但工序却有些复杂。据张美芬介绍,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原料是红蓝草、枫叶、紫蓝草、黄饭花、糯米。因为所用的材料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有益。
五色中的“红”是来自红蓝草。先把红蓝草在沸水中煮出颜色,再把糯米放入其中浸泡,蒸出的红色糯米饭口味甘甜;“黑”是来自枫叶,先把枫叶打碎,用沸水煮或者浸泡,之后糯米泡5小时以上即可;“紫”是来自紫蓝草,一小把紫蓝草煮10~15分钟就能把水染成紫色,然后再放糯米进去泡5小时左右;“黄”是来自黄饭花,将黄饭花煮或者浸泡出颜色后,然后放糯米进去泡,黄饭花是中药材,上火可以食用。
艾叶粑(资料图片)
●艾叶粑
每逢“三月三”,大家在购买五色糯米饭时,会发现艾叶粑也很受欢迎。艾叶粑又称蒿子粑粑,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艾叶粑是把清洗好的艾叶用水煮后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面团,放入芝麻花生等馅料,包成一个粑粑,艾叶粑散发出艾叶的香味。
●发糕
发糕算是老南宁过“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据市民陈小姐回忆,小时候过“三月三”,她都要缠着母亲蒸发糕给她吃。
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黄色发糕是最传统地道的做法,后两种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口味的差异化而演变出的新品种。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宁人都会准备一些发糕拜祖祭祀。发糕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
水油堆(资料图片)
●水油堆
柳江的水油堆,是壮家特色小吃之一。在柳江的一些老街或者学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仅凭着一个锅头,一堆炭火,一瓶油,一盆面粉,一碗芝麻,转瞬之间,白面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白进黄出,一股浓浓的香味在街道上空弥漫,久久不散。水油堆一般在圩日时现做现卖,软软的水油堆,夹一个放进碗里,再淋上红糖水,咬一口,又软又糯,又甜又香。
●壮粽
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在“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
鸡屎藤面(资料图片)
●鸡屎藤面
“三月三”吃鸡屎藤面,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鸡屎藤面是选用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的鸡屎藤叶子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除了面,还有鸡屎藤糍粑。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黄静黄婧/文徐天保/图
相关新闻:
曲水流觞"三月三" 古人在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三月三是最早的情人节
上巳节最早的来历,传说是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之后,回到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在三月三这一天登具茨山(位于新郑)祭祀天地山川,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在每年三月三这天都要举行登具茨山朝拜轩辕黄帝。《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这是上巳节最早期的记载。后来,到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很流行了。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中描绘人们三月在水边饮酒赋诗的场景。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可见汉代沿袭了前代的习俗,把上巳节作为主要节日来纪念。魏晋以后,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日,后代继续沿袭,成为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重要节日。
由于三月初三正是一年之始,人们又赋予了它很多新的内涵,尤其是被年轻的男女演绎成了最早的情人节。三月三那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活动,参加和观看祓禊,于是成为古代未婚男女约会的好机会。《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天春游踏青,谈情说爱。而在《诗经·郑风·溱洧》一诗中,就明确记载了那时三月三上巳节青年男女约会定情的情景,甚至衍生出了定情之物——芍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汉代以后,上巳节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水边不再仅仅举行沐浴祓除的修禊仪式,还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机会,于是,出现了曲水流觞项目。据《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当时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到水滨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然后将盛酒的“觞”漂浮于水面,从上游放出,使之借助水流之力传杯送盏,当杯子缓缓经过宾客面前时,即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为娱乐,此即曲水流觞。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会籍(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这次修禊活动,王羲之和东晋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聚会兰亭,行令畅饮,各呈才藻,得诗三十七首,结为《兰亭集》,王羲之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的游戏因此广泛流传,此后产生了一大批宴会诗和诗序骈文。南北朝时梁简文帝、颜延年、沈约等人均有铺陈华丽、开阖动宕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使曲水流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唐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也许意犹未尽,王勃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另外,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三月三日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洛阳也曾举办过一次聚会,参加这次聚会的文人雅士共有十五人,他们赏景赋诗,曲水流觞,刘禹锡认为比兰亭集会更胜一筹,“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
唐代三月三举办新科进士庆祝宴
唐代是诗歌大盛的年代,因此在三月三上巳节,他们饮酒赏景,唱和赋诗,留下不少这方面的佳作。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的三月三上巳节,在王明府山亭举办了一场上巳节诗会,诗人陈子昂等出席。诗会上陈子昂和席元明、韩仲宣、高球、高瑾和崔知贤分别赋诗一首,而且皆是四言古体诗,题目均为《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收入《全唐诗》。诗人崔知贤率先赋诗,同赋六人,孙慎行为之序。序文介绍了曲水流觞的过程,及每人选取一字作为韵脚赋诗的情况:“调露二年,暮春三日,同集于王令公之林亭,申交契也。……景物载华,心神已至。于是恺佳宴,涤烦襟。沿杯曲水,折巾幽径。……度志陈诗,式纪良会。仍探一字,六韵成章。”这也是少有的有详细记载的诗会。
另外,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曾组织过一次上巳诗会。可是由于大部分诗友因种种原因没有到场,活动虽不十分成功,但他仍然兴致勃勃,题写了一首上巳节活动的诗歌:“上巳期三月,浮杯与十旬。坐歌空有待,行乐恨无邻。日晚兰亭北,烟开曲水滨。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古壁堪题序,沙场好解神。群公望不至,虚掷此芳晨。”
唐代,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之前,上巳节时长安皇亲贵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曲江。曲江位于长安城东南部,是皇家园林所在地,境内有曲江池、大雁塔及芙蓉园等风景名胜。因此上巳日在曲江亭举办的新科进士庆祝宴会——曲江会,这更给三月三上巳节增加了热闹的气氛。
在唐代,能参加曲江宴会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盛事,曲江宴会上新科进士们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宣宗时,诗人刘沧中进士赴宴后,写了七律《及第后宴曲江》记叙了当时的盛况:“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在举行宴会时,还要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两名最年轻者充当探花使(郎),走遍长安城,把城中最美的鲜花采集带到宴会上,以示重视。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曾跟随探花使跑了一圈,写下《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嗟,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前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宴会活动丰富多彩,还设有题名席,宴会后,进士们一齐前往慈恩寺题名于塔壁,在同年中选出善书法者书写,后世称之为“雁塔题名”。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得意之余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皇帝高兴时,还会优诏新进士进入芙蓉园游赏,诗人李绅就有亲身体会:“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地丛拂砌繁。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这对于新进士李绅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在通常的情况下,进士及第即意味着进入官僚阶层。正因为如此,曲江宴会之日,京城公卿之家倾城出动,“钿车珠幕,栉比而至”,争相到进士中为自家挑选“乘龙快婿”。而百姓也想一睹进士们的风采,于是曲江风景区内“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曲江宴会使本来就很热闹的三月三上巳节更加繁华了。
补白老北京的三月三
作为六朝古都,一到三月三,北京的皇家园林里,皇亲国戚在流杯亭里吟诗作赋,而平民百姓同样也有热闹的去处,那就是蟠桃宫庙会。
皇家园林建有流杯亭
在老北京的皇家园林及一些古寺园林中则人工建有流杯渠池或流杯亭,以供皇族及文人雅士等在园中聚会设宴饮酒赋诗游乐。元明清时北京的皇宫内均建有流杯渠或流杯亭。元代流杯渠曾设在太液池西岸的兴圣宫,明清时的流杯亭筑在西苑的南岸,为明代所建。清康熙帝曾御书“曲涧浮花”额匾,乾隆帝时曾将其命名为“流水音”并御书匾额。后来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紫禁城新建宁寿宫花园时,仍不忘在花园内建流杯亭,并题“禊赏亭”的匾额。
类似的流杯亭在圆明园、恭王府花园以及潭柘寺等园林寺庙内也有。1913年,梁启超曾在万牲园(动物园)举行过一次上巳禊集。集会中分别以“流、觞、曲、水”为韵曲水流觞赋诗,翻译家严复当时曾以流韵赋诗曰:“暮春值癸丑,遐想山阴游。”
三月三娘娘庙举办庙会
三月三上巳节还有个古老的民俗为“祭祀高禖”生育之神。《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可见古时这一祀典之隆重。各地在三月三出现逛仙女庙拜仙女和拜西王母的活动。老北京时有拜祭王母娘娘的蟠桃宫庙会。蟠桃宫,坐落于东花儿市大街北,东便门内大通桥迤南,为羽士之祠观。该庙系明初所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
北京蟠桃宫建有山门三间,前有石狮旗杆各一对,门楣上嵌有“护国太平蟠桃宫”的石匾,左右墙壁上嵌有“蟠桃盛会”四个绿边琉璃大字。
明清时期,蟠桃宫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五开庙。开庙时游人摩肩接踵香火最盛,其盛况超过了老北京的厂甸及白云观庙会,成为老北京五大庙会之一。
尤其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赶会敬香祈婚求子的妇女众多,故蟠桃宫也素有娘娘庙之称。很多妇女纷纷在王母娘娘和送子娘娘塑像前焚香跪拜,在送子娘娘像前“拴娃娃”。
什么是“拴娃娃”呢?笔者曾亲眼见过、也听家人讲过此风俗。旧京时有些已出嫁的妇女,如在一两年后仍没生养子女,就要在三月初三这天前往蟠桃宫,到送子娘娘塑像前焚香跪拜,然后在送子娘娘前挑个泥娃娃,因重男轻女之俗,那时的媳妇们当然要选个男孩儿,并用一根红线绳拴在泥娃娃的身上,然后送给那管事的道士一些香火钱,把那泥娃娃悄悄地带回家。如果真灵验有了儿子后,那时会将自己生下的儿子排行为老二,拴来的泥娃娃被称为“娃娃大哥”,媳妇还会再到蟠桃宫叩拜还愿感恩,并要给泥娃娃穿上亲手缝制的小衣服,长期摆在屋中床柜上供奉。
三月三护城河开闸放水
旧京时一些人游蟠桃宫庙会,并不仅仅只在庙会本身,仅在于它附近特殊的景观。蟠桃宫门前的护城河紧连着通惠河和北运河,元明清时水波荡漾、两岸垂柳成行,漕运粮船和游船画舫往来穿梭,是旧京人们踏青观景旅游胜地,当三月三上巳节举办蟠桃宫庙会时,通惠河的二闸开闸以蓄水势,京东一带的游人多爱乘画船而至,上岸登高观景拜神,并在此游逛,此情景曾是旧京时东便门标志性的景观——东便游船。
这种热闹情景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957年停办庙会,蟠桃宫庙址改为眼镜厂。1987年因修建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被拆除,原址尚保存有“护国太平宫碑”一座,如今可在明城墙公园中寻见到此遗物。2007年起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三,在蟠桃宫遗址以西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恢复了蟠桃宫“庙会”,人们能欣赏到舞狮、踩高跷、抖空竹等传统技艺,还可品尝到传统美食,并品味京腔京韵的老北京吆喝声。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