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热,眼瞅着衣衫就要遮不住身上那些让人烦恼的“小肉肉”了,这让不少爱美人士“苦不堪言”。为此,不少人盯上了所谓的“负卡路里食物”,网上甚至还流传着一份“负卡路里食品”名单,名单中有西芹、奶、蛋类、香蕉、苹果、木瓜等食物,据说这些食物能让人越吃越瘦。到底“负卡路里食物”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传言中的“负卡路里食物”指的是本身所含的能量很低的食物。传言认为,人们吃了这些食物之后需要更多能量来消化,长期吃这些食物,人们就能越吃越瘦了。
这个“原理”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营养学专家厉曙光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食物中60%至65%的能量会用于人体的基础代谢,包括心跳、呼吸、思维、胃肠蠕动、肾脏过滤等;20%左右的能量会用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学习、活动和娱乐;余下的约10%则用于满足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诸如消化、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用于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很少,因此不可能出现消化食物的能量超过食物本身提供能量的情况。上海同仁医院营养科主任张静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也表示,“想要出现‘负卡’的情况,目前看来只有多运动多消耗,使人体每天消耗的卡路里多于摄入的卡路里。但所谓的‘负卡路里食物’都不靠谱。”
此外,国家食物与营养委员会委员李淑媛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负卡路里食物”名单中提到的都是低热量食物,这一说法更像是在偷换概念。在获取相同热量的前提下,吃蔬菜、水果、果仁等低热量食物更容易带来饱腹感,它们在胃里停留时间也更长,因此可以作为对抗饥饿感的“武器”。但是如果只摄入这类低热量食物,可能会有维生素、矿物质或优质氨基酸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这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还可能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减缓生长发育等。
’“负能量食物”的说法更多的只是出现在网络论坛、商业网站或者博客上,只有一本正式出版的书提到过“负能量食物”,但由于作者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该书的观点也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热效应也有一些差异。在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对于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约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来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过30%,所以说“负能量食物”并不存在。
任何食物都含有热量,只不过含量多少有所不同。肉类、果仁、炸薯条每100克热量高达500~600千卡,而一些蔬菜和水果类最低只有10~30千卡。而人体消化这些食物时要消耗一些热量,网上定义的负热量食物就是指食物本身的热量比消化这些食物要消耗的热量低,吃进这些食物,还要耗用身体的一部分热量,它们的低热量、高纤维的特性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肥和预防慢性疾病。但是不是以后人们就可以多吃或只吃负热量食物呢?其实,热量是人体保持正常机能和工作活动所必需的,成人每日需要的热量=人体基础代谢所需要的基本热量+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消化食物所需要的热量。成人每天需要的热量在2000~2400千卡,如此才能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人体日常通过食物摄取需要的六大营养素: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及水分,而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要转化为热量,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和运动机能。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营养素的合理搭配。这些所谓的负热量食物主要是提供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想单纯靠吃负热量食物来减肥是不可取的。首先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负热量食物能提供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它们几乎无法提供蛋白质和脂肪,如果光吃这些食物,可导致身体严重营养不良,甚至引发疾病。应该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在食谱中多增加蔬菜、水果等热量低的食物。另外负热量食物毕竟不代表食物本身没有热量或负热量,如果认为这些食物可以减肥就大量吃,累积起来也会造成热量吸收过多。所以负热量食物的用量也要适当控制,同时注意将不同种类的蔬菜与水果巧妙搭配,尤其要避免吃糖分较高的水果。在加工方式上要科学合理。很多这类食物不可能直接生吃,需要用油、盐、调料等进行烹制,这些都相应增加了热量。所以健康饮食还要在平时做到少油低盐,注意烹饪时的火候和方法,尽量少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李淑媛提醒,减肥没有捷径,大家还是应在保证膳食平衡的前提下靠运动来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