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多由忧思烦恼、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者 感受寒邪,饮食不节,中阳素虚、内寒滋生等因素造成的。常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或者隐痛。临床常见的有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胃阴亏虚型等。脾胃虚寒型常变现为刺痛或者割痛,痛有定处且拒按。艾灸常用于缓解脾胃寒虚型及血瘀胃络型胃疼。
脾胃虚寒性:Ⅰ:中脘、足三里、内关;Ⅱ:脾俞、胃俞肝俞气滞型:Ⅰ:中脘、足三里、内关;Ⅱ:期门、膈俞穴位:
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脾俞穴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穴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治病原理:
内关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为治疗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胸、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具有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消除疲劳等保健作用,刺激该穴后对因受寒或饮食所伤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缓解或止痛的效果。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腹泻,腿胫膝肿胀酸,伤寒瘦损,气蛊诸股。”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位下正好是胃体中部,功能调理脾胃,化湿降逆。传统的艾灸则是利用悬灸方法对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施灸。新式艾灸则是利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即可起到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中降逆、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效。又是操作简单、安全,无烟,恒温,为针对胃痛之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