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也称“孔穴”“穴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
腧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的共同作用。
远治作用: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穴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这是某些腧穴的作用,不具普遍性。
五腧穴和原穴
(一) 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的总称。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以自然界水流的动向作比喻,表示气血的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气血所出,如水之源头为“井”,位于指趾末端;
气血所溜,尤如刚开始的泉水微流为“荥”,位于指掌(趾跖)关节之前;
气血所行,如同水流在宽敝的江河中运行畅通无阻为“经”,位于前臂和胫部;
气血所入,好象百川汇入江海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五输穴从井到合,依次由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其五行所属,阴经井穴以木为始,阳经井穴以金为始,然后按五行相生之序;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五输穴是人体根部、本部的腧穴,为十二经脉之气血出入之所。每经五穴,共计六十穴。不但能反应脏腑、经脉的某些病变,而且对四肢局部、头面、躯干病证甚至全身性疾病也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二)原穴:
原穴原有本源之义,与人体三焦的原气关系密切。《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借三焦的气化作用输布全身。原穴即脏腑、经脉的原气输注、留止之处。每条经脉都有一个原穴,总共十二个,故习称“十二原”。
其中,阴经的原穴也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以输代原”。《类经图翼》称之为“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单独的原穴。原穴均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可以反映相应经脉、脏腑的病变,调治本经寒热虚实诸疾。
各经的原穴分别为:
肺 -- 太渊 心包 -- 大陵 心 -- 神门
脾 -- 太白 肝 -- 太冲 肾 -- 太溪
大肠 -- 合谷 三焦 -- 阳池 小肠 -- 腕骨
胃 -- 冲阳 胆 -- 丘墟 膀胱 -- 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