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经若畅通 病魔难上身
古代中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经是阴经,跟脏腑关系最密切,当其不通(气血异常),人的身体就会出现病症:如,胃脘胀满,不思饮食,便溏,食难消化。亢进热症时,会感觉呕吐,肋下胀痛,足膝关节痛,失眠。衰弱寒症时,会感觉胀气,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嗜睡,皮肤易损伤等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是相当强大的。只要养好了脾经,那么许多难缠的疾病就可以根除或预防了。为什么脾的本领这么大呢?因为脾具备“化生气血和统血”两大功效, “统”就是统摄的意思,气血生成之后,再经过脾的运化作用输布全身。只要把脾养好了,气血的生化及运行正常,那么病菌便无可盛之机,就算生病了也会很快痊愈的。
①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②若人体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古人说“虚不受补”一词,其“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
③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它们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为"气血生化之根源",又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之仓廪也"。
故古代医学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气健旺则气血旺盛;若脾气虚弱,食欲便会减少,则面色淡而无华,脾气虚,则血少,血少则发无以得生。
④脾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之正气亏虚,亦与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⑤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二、关于脾经脾经的循行起于足大趾甲角旁的隐白穴从足走胸,经足内侧内踝前方,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在腹部行于脐旁四寸,胸部行于任脉旁六寸。止于腋下6寸大包穴。
按摩脾经的最好时间上午9—11点(巳时)是脾经当值的时候,此时拍打刺激脾经就是最好的保养。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子的月经、生产、怀孕、哺乳每一样都要气血的支持。白带也属于阴液,过多的白带分泌,也要伤及妇女的气血。而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经,对预防各种妇科疾病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
脾经的重要穴位三阴交----妇科首选在脚内踝尖上量四指,胫骨后缘凹陷处,一按有点胀痛的感觉。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只要是妇科有疾,刺激此穴皆有效。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
地机----糖尿病关键按地机位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本穴为脾经的郄穴,主深聚和顽固性问题。糖尿病人一按地机一定痛不可忍,穴位里会有结节出现。
血海----皮肤瘙痒找血海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两寸。血海,顾名思义,是治血的要穴,对妇科病,皮肤瘙痒效果很好。经常按揉血海不但可以对付妇科病,还能抗过敏。
大包----一身尽痛揉大包位于腋窝中点垂直线上,与第六七肋间。大包:意为总管,阴阳诸经之络,是人身十五大络穴之一。大包穴能治疗一身尽痛和全身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效,是人身四大止痛穴之一。
太白穴----此穴可作为保健要穴使用,因为它补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对于脾虚引起的任何不适,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当人体做大量运动时,很容易致脾气亏损,肌肉失养就会导致酸疼。刺激此穴补脾效果明显。找太白穴时要先将鞋袜脱去,在足部内侧边缘,足大趾后面有一个凹陷,太白穴就躲在此处。这个穴位不太好按摩,所以最好用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离皮肤3厘米高的地方,灸大药15分钟,直至皮肤微红发热为止,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