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作者:古艾世家灸法 2018-02-22阅读:472次

艾灸,大家一般公认为补法,常说:刮痧治壮汉,艾灸补虚人。因此艾灸一般都是补法,补足人体阳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气活血,所以,温补就成了艾灸最大的标签。

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其实,艾灸本身也有补泻之分。艾灸的补泻需要根据人体的状况进行调节,虚则不之,实则泻之。加之每个穴位都是双向调节作用,即机体虚弱时,艾灸穴位则是温补效应,若机体感受实邪,则灸之可泻。

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灸疗补泻。如《灵枢·背腧》篇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日泻也。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

解释:一般理解为,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

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艾灸的补法:

将艾炷点燃后,放置在相应的穴位上,让其徐徐燃尽至熄灭,火力缓慢而温和,施灸时间较长。施灸时,壮数可相应增多,每炷燃完后需用手指按压一会施灸部位,使真气蓄积在穴位中,不向外发散。

艾灸的泻法:

将艾炷点燃后,放置于穴位上,用口吹旺其火,使其快速燃烧,火力较猛,快然快灭。当患者觉得局部灼痛时,则易炷再灸,艾灸时间较短,壮数相应减少,艾灸完不要按压穴位,即令穴位打开,是人体所藏邪气能够通过打开的穴位祛散。

泄法的力度大小排序:

拔罐放血>刮痧>用泄法灸四肢穴位>用艾煮水泡脚。

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在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原则指导下艾灸补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施术。

一、首先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讲。补法主要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

雀啄灸法是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采用如雀啄食似的一起一落、一远一近的灸法,每穴施灸约5至1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明显的温热感、局部出现红晕,患者感觉温暖、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5天。

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用火点燃,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进行施灸,施灸时不吹其火,令其徐徐自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病人有温和舒适感,每次灸10至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灸毕再用手按压其施灸其部位片刻。每日1至2次,一般7至10次为一疗程。

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回旋灸操作法有两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次灸20至30分钟。亦可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此法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一种为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点燃用其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者,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对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尤为适宜。

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泻法则采用直接灸、灯火灸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是邪气得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局部皮表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又称“明 灸”、“ 着 肉(肤) 灸” 。有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之分 。无瘢痕 灸 ,又称“ 非 化脓灸” 。施灸时 , 先在局部 皮 肤上粘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泥等物,上置如花生米大小的艾炷并用线香由艾柱顶端点燃,术者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术者迅速用镊子将艾柱夹取更换新的艾灸继续按 上 法再灸,灸至见施灸部位皮肤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即可停灸, 隔数小 时后局部可出现水泡,不必挑破,禁止用手抓搔,令其自然吸收 ,一般不会遗留瘢痕 。

瘢痕灸 ,又称 “化脓灸” 。施术方法基本同前,不同处是当患者感到灼痛时不是迅速用镊 子夹取更换艾灸,而是术者用手指在施灸穴位四周轻轻拍打以缓解疼 痛直至艾炷全部烧尽 , 艾火自熄后 , 用纱布蘸蒸馏 轻轻拭净艾灰 。再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泥接着灸第 二 壮 。 在 施 灸过 程 中 , 如灸完 规 定 的 壮 数,可在该穴区贴上淡膏药 ,嘱病人多吃羊肉之类发 物 。一 般在一周左右局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一次,灸疮约一个半月自行愈合,会留永久性瘢痕。(注意:非专业人士不建议您进行疤痕灸)

灯火灸指用灯草蘸植物油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灸法,又称“灯草灸”、“打灯火”、“焠法”。

二、其次从辨证选灸穴来说,俞穴比喻人体的门户。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为补气要穴,对于气虚患者选取气海穴施灸就属补法;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能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阳气暴脱者用大艾盒大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同样是神阙穴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法达到的是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就属泻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

三、药物加入艾条中(药艾);或是隔于艾柱下(隔物灸)材料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隔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

艾灸的补与泻,百病可灸,总结大全

总的来讲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艾灸分补泻,且灸法补泻效应是通过调控施灸刺激量而实现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灸疗师”培训, 喜欢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