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艾灸“三板斧”!全学会了,去病如把抓!

作者:中国灸友俱乐部 2018-02-22阅读:3667次

第一板斧

探查腧穴喜恶,不拘寒热虚实

导师认为艾灸虽为温热刺激,但火热之症并非绝对是灸疗的禁忌症,只要施灸于是其适宜刺激的腧穴,即探查到喜热的腧穴,诸证皆可用灸。

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

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导师认为,在治疗由于寒湿引起的病症中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取其“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典型病例:余某某,女,46岁,职工,于2005年2月21日就诊。主诉:右肩背部疼痛2年,加剧3天。患者诉2年前受寒后出现右肩背部疼痛不适,经中药内服(药方不详)及针刺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时有复发。三天前因沐浴受凉,致右肩背部疼痛加重,活动时加剧,经针刺治疗,疗效不明显。症见:右肩部及右肩胛区肌肉强硬酸痛,有广泛性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在右肩胛天宗穴附近可触及条索样结节改变,局部喜热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滑。诊断为寒湿型背肌筋膜炎。探查到大椎、肩井、风门、天宗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取穴:大椎、肩井、风门、天宗,每穴施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5天后,疼痛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反应,条索样结节消失,活动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

2、阳虚病症,灸贵于针

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以达助阳治病之功。

典型病例:王某,男,42岁,干部,于2004年11月12日就诊。主诉:性功能障碍6月。患者诉6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勃起障碍,并伴有轻微腰部酸软,手足不温,多次求助于针刺治疗及中药内服,但疗效不佳,因婚姻生活不如意而精神苦闷。症见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体态虚胖,手足不温,阳物彻夜难举。诊断为阳痿,证属元阳不足。采用艾卷温和灸法,以温肾壮阳,培补元气。探查到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穴喜热,每穴艾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2天后患者诉晨起时阳物有自举现象,且较坚,约历5分钟后自行恢复常态。连续治疗1月后,患者诉性生活已恢复如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3、火热之症,灸亦所宜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然而:

《内经》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火郁发之”,而灸法正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

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

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所以,导师认为:火热之症,灸亦所宜。

典型病例:王某某,男,21岁,工人,于2002年3月就诊。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患者2天前突感上腹疼痛,渐次出现右下腹疼痛,不能直腰,咳嗽时疼痛更剧,体温升高,自服抗生素(氨苄西林),疼痛无明显改善。症见:右下腹疼痛、压痛,阑尾穴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口干喜冷饮,无恶心呕吐,大便3日未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7.9℃。患者两年前有急性阑尾炎病史。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证属瘀热结于大肠。探查到天枢穴喜热,乃采用艾条温和灸,左右天枢穴各1小时,灸时患者感热流直下入腹至深部痛区,且痛区热感明显强于施灸的天枢穴皮肤表面。施灸1次后,疼痛立解。同法治疗3日,每日施灸两次,症状消失,嘱继续自行艾灸2天,以巩固疗效,3年未见复发。

4、气阴不足,亦可用灸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由此,许多医家认为灸法有劫阴耗气之弊,故对于气阴不足病症不宜用灸或禁止用灸。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而“阳生则阴长”也。

另据龚居中《红炉点雪》所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意。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用灸经验,认为气阴亏虚之症亦可用灸。

典型病例:万某某,男,65岁,退休职工,于2005年2月27日就诊。主诉:右肩活动无力3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肩部活动不利,继之逐渐出现右肩胛及右上臂肌肉萎缩无力,服药后(具体药物不详)病症无改善。症见:右肩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有不同程度萎缩,以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为甚,右肩部及右上臂无疼痛、压痛,活动无力,右上肢前伸60°,外展70°,肌张力下降,肌力3级,口干不多饮,舌淡苔少,脉细。诊断为痿证,证属气阴不足。探查到脾俞、肾俞、肩髃、臂臑穴喜热,采用艾卷温和灸疗法。每穴艾灸30分钟,每日两次。治疗20天后,患者诉活动较前有力。再灸20天后查体示:萎缩的肌肉已较前丰满,肌力4级,右上肢前伸85°,外展90°。

第二板斧

艾灸温和持久,每穴施足灸量

根据临床实际,导师提出温和灸疗法宜温和持久,每次每穴应达到足够的施灸剂量,不应拘泥于教科书所示、且取穴宜从精从简。

典型病例:罗某某,女,67岁,农民,于2005年1月5日就诊。主诉:左膝关节疼痛,伴活动不利5年,加剧1月。患者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逐渐出现左膝关节酸痛不适,活动时可加重症状,1月前,因天气寒冷,疼痛加剧,活动尤甚,自行热敷、中药内服(方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症见:左膝关节轻微肿胀,疼痛,外膝眼处有明显压痛,关节因疼痛而活动不利,负重时疼痛加剧。摄片检查示左胫骨髁间隆起稍尖锐,关节面尚平整,关节间隙变窄,提示退行性病变。舌淡苔厚白稍腻,脉细。诊断为痹痛,属寒湿闭阻型。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治疗,穴取外膝眼,艾灸1小时后,患者诉疼痛大减,活动改善。嘱其自行艾灸此穴,每次1小时以上,每日两次。第三天复诊时患者诉疼痛已不明显,外膝眼处仍有轻微压痛,活动及负重时有轻微疼痛。嘱其再行灸疗三天后,患者诸症消失。

第三板斧

重视“热敏点”灸,着力激发感传

导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形的疾病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的反应形式,而且,探查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时,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导师将之称之为“热敏点”。

“热敏点”在体表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其部位与传统穴位的定位并不完全符合,在“热敏点”上施灸时,很容易激发灸性感传现象,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热敏点”是一种新的疾病反应点,是腧穴反应病症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临床治疗的最佳施灸点。“热敏点”灸疗法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

典型病例:周某某,男,71岁,退休职工,于2004年9月24日就诊。主诉:颈项部酸痛10年,加重2天。患者诉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项部酸痛,赴当地医院就诊,经摄片检查后诊断为颈椎病,经针刺治疗后,症状缓解,但10年间时有复发。2天前,因伏案劳累,致颈项部酸痛不适,活动时疼痛加剧。症见:颈项部肌肉稍有强硬,颈4、5椎旁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功能尚可,但活动时酸痛症状加重,上臂牵拉试验阴性,摄片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颈4、5、6椎轻度增生。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诊断为颈椎病。治疗时在患者百会穴附近找到“热敏点”后施行艾卷温和灸法,2分钟后患者诉有一股热流沿督脉下行至大椎处,再折向右肩井,直至肩髃,并沿手阳明经下行,直达右食指,期间持续5分钟左右,灸感慢慢回缩消失。遂停止灸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颈项部酸痛大减,病症豁然减轻。第二天治疗时,在其颈5、6椎间隙处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艾卷之温热徐徐透入2寸许,异常舒适,持续30余分钟后消退。遂停止灸疗。治疗结束后患者诉颈项部轻松,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颈项部已无压痛。嘱其自行艾灸颈项部,以巩固疗效。3月后随访无复发。

典型病例:王某某,女,36岁,工人,于2004年8月9日就诊。主诉:口角右歪1天。患者诉1天前,因受空调冷气直吹面颊后,逐渐出现口角右歪,左眼闭合障碍。症见:口角右歪,左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时眼裂增宽,左眉抬举障碍,左侧额纹消失,鼓腮漏气,左耳后疼痛,压痛,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有力。诊断为面瘫(左侧)。治疗时在患者的风府、风池和翳风处找到“热敏点”,施灸时,患者感风府、风池处热力徐徐透入1寸许,持续20分钟后渐渐消失;灸翳风处,患者感热流渐次扩散致整个左侧面颊,持续30分钟左右后消失。遂停止灸疗。如此连续治疗5天后,患者感灸感感传现象已不明显,但患者露齿时口角基本对称,左眼闭合力度稍差,左侧面颊表情肌活动基本正常,双侧额纹已对称,鼓腮已不漏气。再以艾灸翳风穴巩固治疗2天,患者痊愈。

专业艾灸培训每月1日北京开课,微信/电话:13681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