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湿气影响
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经络通达、气血通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而人虚则寒,寒则湿,气血运行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气血阻滞不通。
气行则血行,血凝则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则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吃再多的补品,营养也吸收不了,到达不了机体需要的地方。
❷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古语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的道理,湿邪并不是一会会就形成了的,在古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中医所说的湿不仅仅是湿气,遇风为风湿,遇热为湿热,遇寒为湿寒等。
湿寒之气进入人体体内也是由表及里的一个过程,从表皮到肌肉到经络至骨骼最后侵入脏腑
湿气不同于水,湿气是黏浊粘滞的,排出体外是需要时间的,这也是为什么会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❸艾灸祛湿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
有着温通经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补中益气的作用,在祛湿方面,艾灸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艾灸祛湿,需要坚持,也需要灸对穴位,下面小编讲讲艾灸祛湿的取穴。
1,命门穴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神阙穴相对,用艾条灸10-15分钟
一说门,大家都知道,是出入的枢纽。那命门是什么门呢?
说简单点,就是生命出入的地方。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有点玄。
不过,认真看它的位置会发现,生命之门绝对实至名归。
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肾我们知道,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就藏在肾当中。
肾精是不是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是不是健康。
再者,命门穴位于督脉上,艾灸命门穴,温肾补阳
2,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中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
去湿和健脾胃是分不开的。
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艾灸中脘穴是可以健脾胃的,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胃燥脾湿相互协调,饮食才能消化。
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我们所吸收的食物,想转运,都要由脾胃去运化的。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饮食入胃后,经脾的吸收,将水液中的精气首先向上输送于肺
在肺气的作用下,将其中的“清”的部分布散于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其中“浊”的部分,一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而为汗
另一部分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与肾和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使体内各个组织器官,既得到津液的充分濡养,又不致水湿停留,从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
3,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经常艾灸的人肯定知道关元穴是养生保健的黄金穴位,为什么去湿艾灸关元穴会有效果呢?
'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位于任脉上,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
关元穴传导任脉水湿,如果体内湿气过重,必会影响其作用。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它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功效
为什么艾灸此穴位能去湿,同样和健脾胃是分不开的
5,丰隆穴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
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
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从阳络阴,该穴能疏通表里两经之气血,即“一络通二经”
胃经浊气在此沉降,善调脾胃之气,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可调太阴以运化水湿,足阳明胃经行于下肢,灸之可健脾利湿
6,解溪穴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每日艾灸15分钟。
解溪穴也属于足阳明胃经,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房
该穴位的作用是分流胃经经水,去湿艾灸此穴位再好不过了。
❹总结
当然,去湿除了艾灸之外,还得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生活方面,注意不要受凉,多锻炼运动,把体内的污水,浊水通过汗液排出,女性的话也可多做瑜伽,瑜伽很多体式是锻炼胃经的。
饮食方面,少喝冷饮,多吃健脾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