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第七天,有一个养生方法被大家忽视

作者:优势文化传播 2017-07-18阅读:5630次

今天是入伏第七天,各地高温黄色预警频频,有些地方甚至是橙色预警,希望大家在搞好防暑降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养生。

伏天养生正当时,但很多人只是知道三伏贴,艾灸,但忽视一种在三伏更有效的养生方法。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先普及一下三伏贴和艾灸的常识。

先说三伏贴三伏贴敷就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在三伏天,人们的肺脏气血通畅,药物容易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佳时机。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

现在“三伏贴“及其处方的可查证最早出处是清代医家张潞的《张氏医通》:“夏月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三伏贴对于冬病夏治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是值得推广的,但需要到正规的医院去贴,需要到正规的药房去购买三伏贴。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曲妮妮告诉记者,贴敷属于传统中医外治法,综合了穴位治疗和药用治疗,也就是说,把药膏贴到穴位上,通过人体经络到达脏腑,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曲妮妮介绍,“贴敷对治疗多种虚寒性疾病疗效明显,在夏季通过采用敷贴、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治疗后,冬季可以减轻发病或彻底根治。”

为什么选择三伏天贴敷?曲妮妮说,中医讲“冬病夏治”,三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气血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对阳虚和内寒凝重的人用补虚助阳药物,能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储备阳气的作用。 “借用天气和药物两个‘热’度,祛湿化痰,治防寒病,起到‘顺风使帆’的效果。”

三伏贴的适应症有哪些?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寒、腹胀等。免疫系统及关节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等。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坐月伤风、不孕等属于宫寒证者。其他手足冰凉、怕冷、畏风等,阳虚体质及寒邪内盛体质。

哪些人不宜用三伏贴

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热性疾病、阴虚火旺、孕妇、皮肤过敏、有疮、疖、痈和皮肤破损者以及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的人,皮肤高度过敏,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病人。遇有发热外感时应暂停贴敷。

三伏天都可以养生,不一定要着意非要头伏当天贴。本溪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医师李杰说:“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当然穴位贴敷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并不是只限于这三天,研究显示,只要是在三伏期间贴敷,治疗都有效,而且效果也差不多。”

然而,在一派贴敷的“热潮”中,三伏贴近些年也越来越被虔诚之人神化为包治百病的“神药”。专家提醒,应理性对待,不能盲从,尤其是太小的孩子,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贴敷。

曲妮妮介绍,穴位贴敷是有适应症的,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阴虚火旺型的病人,是不适宜贴敷的。还有发烧等急性热病患者也不适合贴敷,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也不要跟风。

“穴位贴敷不会立竿见影,一般3年为一个小周期,冬季易反复发作的一类阳虚寒盛慢性疾病,比如哮喘或者慢阻肺的病人,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治疗,长期用药会控制病情,治疗的目的是增加抵抗力,减少发作。”曲妮妮说,“贴敷的作用在于调节和康复,很多患者把平时治疗的药物停用或者减量,更是错误做法。”

其实我们也提醒看客,三伏贴不要神化,三伏贴灼伤孩子的事情时有报道。

另外很多贴的成份是中药组成,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看待贴剂的组方,辩证的看待人体身体的体质,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方千人。我们要正确看待三伏的实际有效应用,也要看到不是所有身体问题只是一贴了之。

现在谈谈灸就必谈艾灸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经络调节调节免疫药理作用综合作用

说到综合作用在这里要展开一下,综合作用包括: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艾灸的禁忌: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长期使用,或者频繁使用艾灸,会对肺部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肺大泡等。

简单介绍了三伏贴和艾灸,那就来介绍一下容易被人忽视的足诊疗,三伏天,做足诊疗养生也同样可以冬病夏治。

进入足疗店消费的人很多,大多数也只是休闲娱乐,通过足底按摩把人搞舒服,加上足疗店的店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也没有掌握中医和足底反射疗法的基本知识,一般的人对足诊疗的了解只限于修脚、按脚、治疗脚气和灰指甲。

足疗在中医文化中,足浴疗法源远流长,它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

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专家认为,足部按摩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血液循环理论。脚在人体最底部,血液中的尿酸晶等有害物质沉积在脚底,不利健康。通过足底按摩,分解沉积在脚底的有害物质,可使其通过汗液、尿液排出体外。

二是反射原理。“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人的脏腑器官与足底穴位是一一对应的。足部按摩通过反射区促使大脑传导信号,改善人体内分泌和血液循环,调节生理环境。

三是全息论原理。中医以局部观全体,把脚看作是人体的全息胚,上面充满了五脏六腑的信息,对脚的按摩就是对全身的按摩。

四是中医经络学原理,亦即中医三阴、三阳学说。足部按摩通过对脚的按摩能刺激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目的。

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更能说明双脚与全身的密切关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这六条经脉又与手之三阳经、三阴经相连属,循行全身。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冲脉有分支到足部,从而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

足疗,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足诊疗也有望闻问切,根据脚的形状大小、脚的颜色、脚变异可以得出人体存在那些问题,通过脚的气味可以知道身体的病变,通过询问和按摩可以发现身体潜在的亚健康和疾病前兆。这都是足诊的范围。在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科普一下,因为我的博文中已经有一些足诊疗的介绍,今天主要是介绍足诊疗对冬病夏治的作用。

(1)足形大小、薄厚、胖瘦与人体比例适中为正常。《望诊遵经》中说:“胫枯脚小者,脾胃之虚,……。”形盛则有余,为气血旺盛的表现,干瘦则不足,提示气血亏损、体质衰弱、精力不充沛、干瘦无华之脚,常是失眠、精力耗损的表现。(2)双足大拇趾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干瘪,失去正常弹性,提示脑动脉硬化症、脑供血不足,甚至可能患有大脑软化症、大脑萎缩症的征兆。(3)双大拇趾薄而无力,提示机体胰脏功能虚弱,容易患糖尿病的征兆。

(13)双足底颜色呈苍白无血色,提示机体血液循环不好或脾脏功能疾患或糖尿病。(14)双足底颜色呈泛黄色,提示机体脾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表现为免疫力低下,机体易疲劳、困顿,易患感冒病。(15)双足底颜色呈绿黄色,且色素沉着,提示机体肝胆器官患病征兆。(16)双足拇趾腹部位出现暗紫色斑,提示脑血管的病变或脑部血管功能的异

对于足诊疗进行冬病夏治虽然没有三伏贴和艾灸那么名气大,但它也是历史悠久和作用明显,这里介绍几个按摩法来传承一下足底养生文化。

慢性支气管炎

1.拇指按揉三阴交穴1~2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三阴交穴是肝经、肾经和脾经交会的穴位。常按此穴有补气养血、调和脾胃的作用,可缓解咳嗽、畏寒的症状。

2.拇指按揉足部脾反射区1~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此法可以起到健脾化湿、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对因脾虚、免疫力低下造成的慢性支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

其实哮喘也是冬病夏治的主要兑现。

哮喘——足部按摩

12

1.拇指平推足部横膈膜反射区3~5分钟,力度可稍重,以感觉酸痛为宜。经常按摩此反射区可起到止咳平喘的功效,足浴后按摩效果更加明显。

2.拇指推按足部肺、支气管反射区3~4分钟,以透热为宜。此法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增强肺功能,对哮喘有很好疗效。

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的例子就不多举,足诊疗的冬病夏治将会随着足诊疗的普及而被大家熟悉和接受,相对于三伏贴和艾灸,足诊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就强于他们,是绿色自然疗法的集大成,是传统足底养生与现代全息医学的有机结合,当然好的理疗师或健康管理师是可以同时开展三伏贴、艾灸、足诊疗的,他们有相通相近的原理。

俞跗通人一直致力于传承5000年的足底养生文化,几年来专注足诊疗,积极注重手法传承和发扬,也不忘把手法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的养生鞋,俞跗通家人大多持有国家健康管理师证,经过专业的足诊疗手法培训,基本掌握了足诊疗的望闻问切,这才有在深圳前海新四板的上市,成为首家脚养生链的方案解决服务商。

明天预告:入伏第八天,给男人一“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