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推出的艾灸小知识文章中,小艾已经向大家介绍了百会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和命门穴四个穴位。那么,还有哪几个穴位呢,这些穴位对我们的身体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艾人们接着往下看。
曲池穴----清热解毒穴
历史记载
《针灸大成》曾有对曲池穴的主治记载: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瘲(chì zòng指痉挛的症状)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取穴:正坐,轻抬手臂,屈肘将手肘内弯,当肱骨外上髁与肘横纹连线中点处即是。
功效: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外感、热病、肘中痛、半身不遂、上肢麻木、遍身风疹、瘙痒、胸中闷痛、扁桃体炎、咳嗽、高血压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大椎穴、外关穴、风池穴,可调理外感风寒、头痛、发热;
配委中穴、下廉穴,可调理风、寒、湿、热诸痹;
配三阴交穴,适于妇女闭经、崩漏带下;
配人迎穴、足三里穴,适于高血压;
配风市穴、血海穴,适于荨麻疹;
配外关穴、合谷穴,适于上肢麻痹。
内关穴----理气止痛穴
历史记载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曾记载:“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针灸大成》也有相关记述:“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取穴:在腕横纹向上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凹陷处即是。
功效:宽胸理气、宁神和胃、疏通三焦,有清泄三焦与心火之力。
主治:心绞痛、心律不齐、头痛、失眠、眩晕、呕吐、中满痞胀、脾胃不和、臌胀、呃逆、虚劳、黄疸、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无脉症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心俞穴、厥阴俞穴,调理心绞痛、心悸;
配公孙穴、足三里穴,调理胃、心、胸相关病症;
配三阴交穴,调理盗汗、干咳、多梦、失眠、闭经、遗精、心胸烦闷等;
配巨骨穴,调理咳逆上气、易怒、呕吐、吐血等一切邪气上逆之症。
中脘穴----健脾益胃穴
历史记载
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最早见于《甲乙经》中的记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心痛有塞,难以俯仰,心疝冲胃,死不知人”,“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小肠有热,溺赤黄”,“溢饮胁下坚痛”。
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向上5横指处。
功效:强胃健脾、化湿理中、升阳益气。
主治:是调理肠胃病最常见的穴位之一,常用于调理饱食不化、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吐酸、泄泻、便秘、黄疸、失眠、脏躁(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脱垂、高血压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
配穴:配公孙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调理腹痛腹胀腹泻等;
配隐白穴、调理脾阳不振、泄泻、中气不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等;
配足三里穴,调理胃中虚寒、饮食不下、积聚、停食等,此组合素有“黄金消化三角”之美誉;
配左侧阳池穴、百会穴,调理脏腑下垂、偏移。
气海穴----补益元气穴
历史记载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类经图翼》里有记载,昔柳公度曰: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向下2横指处即是。
功效:补益肾脏、固元气、回生气、壮肾阳。
主治:胃脘痛、腹胀、脐下冷痛、水肿、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赤白带下、闭经、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儿遗尿、高血压、失眠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柱,每柱灸10至15分钟。也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此穴位,但女性经期经量多者不宜。
配穴: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调理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配曲池穴、太冲穴,调理高血压;
配关元穴、中极穴、子宫穴,调理公函、闭经、阴缩(前阴内缩)、阳痿、腹痛胀满等;
配神阙穴、天枢穴(两侧)、水分穴,调理下元虚寒、脐腹冷痛、吐泻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灸”。
这一期到这里就结束了,艾人们是不是掌握了这些小窍门呢?小艾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为大家传播艾灸小知识!大家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