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如何调理?4种妇科病中医穴位疗法(艾灸)

作者:养生小窍门 2017-08-15阅读:2318次

女性的这4种妇科病最好看中医

一、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血量、血色、经质等某一方面超过正常范围所出现的症候,表现为月经提前、月经延迟、月经不准、月经过多或过少等。西医治疗月经不调。如果症状严重,单纯止血效果不佳时,一般选择激素疗法,做人工周期或激素替代来缓解或改善症状。目前来说,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相关妇科疾病,有些女性不能接受,因为惧怕性激素用多了,人会发胖,另外还有长斑的可能等等。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往往先采用周期疗法,减少出血量,再调节卵巢的功能,根据女性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气血阴阳情况来调节,如果能够坚持,用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压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贪凉(要风度不要温度)专家分析:女性经期受寒,会使盆腔内的血管收缩,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

血虚型月经不调

症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艾灸选穴】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

【要求】关元子宫不得低于40分钟,内关、涌泉各30分钟。

肾虚型月经不调

症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艾灸选穴】八髎穴、归来、三阴交。

【要求】归来不低于35分钟;八髎穴、三阴交不低于45分钟。

血寒型月经不调

症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要求】关元、八髎穴艾灸45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40分钟。

气郁型月经不调

症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

【艾灸选穴】关元、命门、肩井、太冲。

【要求】关元、命门各30分钟。肩井、太冲各20分钟。

月经过少,常由久病失血或产后耗伤精血,或脾虚营血虚少;或先天不足、多产房劳耗伤肾精,肾虚冲任未充;或月经过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为寒凝;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滞血郁等引起。月经量过多、过少都不正常,都是因为内分泌不太好。

二、慢性盆腔炎(西医称谓)

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下腹隐隐作痛,并有坠胀感,腰酸痛,月经期加剧,经量多,经期延长等。一般的消炎镇痛药难以奏效,而用中医治疗,能收到较好效果。

盆腔炎:

【艾灸选穴】三阴交、阿是穴。

【方法】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温热舒服的感觉,每次选5-6个穴位,艾条每穴灸10-15分钟,艾灸仪灸疗一次30-50分钟。7天一疗程,休息1~2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灸1~2个疗程。除了灸三阴交穴,也可灸腹部压痛点。

三、子宫脱垂(西医称谓)

子宫脱垂:子宫下垂或脱出阴道口外,甚则连同阴道壁或膀胱直肠一并膨出。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子宫失于维系所致。

【艾灸选穴】百会、神阙、子宫、三阴交等穴位。百会可以艾条悬灸,每次艾灸10分钟,每天1次。三阴交等穴位可以用艾灸仪灸疗,开始每天1次,5天后,可以隔天1次,每次20分钟。

四、痛经

经痛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月经病,很多妇女都有过痛经的病使,每当月经来潮,痛经就会找上门来,大大困扰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 灸法

月经不调如何调理?4种妇科病中医穴位疗法(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