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拔火罐祛湿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保健方式,在去湿气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促进吸收和排泄与促进机体功能。难怪不管男女老少都热衷这个活动,但是我们在放松身心的时候,有想过拔罐带来的危害吗?
前不久一名老太拔火罐险的败血症。丽丽已经63岁的老母亲为了调理身体,前往一位“中药理疗师”那拔罐。对方让丽丽的母亲做一个疗程的调理,每天拔一个小时,连续拔30天。然而,就在连续拔10天之后,老人背部拔罐的部分出现了大量的水泡。
丽丽知道之后,立刻将母亲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也对老人背后的水泡大吃一惊,检查后说是皮肤感染,还没有见过拔罐拔成这样的,再拔下去可能就引发败血症了。如果不及时送去医院检查,老太太可能就会染上败血症了。
对于拔罐其实还有很多误区我们是不知道的,下面来盘点一下究竟拔罐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火罐人人都可拔。本身皮肤比较脆弱、有破损或是过敏反应的市民,是不适宜拔火罐的。
误区二:拔罐后洗澡。身体的皮肤在拔火罐之后异常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
误区三:拔罐的时间越长越好。拔火罐根据拔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一般拔罐时长为5~10分钟,一般一周一次。
频繁的去拔罐对身体是不好的,如果想要去掉体内的湿气,拔罐方法可取,但是结合一些食疗法更佳。人人都知道祛湿圣品是薏米,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祛湿食疗法。
一、薏米。薏米营养丰富,被誉为“生命健康之友”,《神农本草经》就提过薏米具有清热祛湿,除风湿,利小便,益肺排脓,健脾胃,强筋骨作用。薏米红豆是最常见的去湿方法,可是最近网上说红豆薏米粥应该用赤小豆。
小编也深入了解赤小豆的确也有祛湿的功效,但是赤小豆本身是不适合多吃的,最新的《本草新编》中指出:“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证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市面上薏米的品种多样,最多的是云南曲靖薏米,贵州兴仁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金沙薏米是福建省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的土特产,别名为玉芦、玉珠珠,脱壳后称薏米,宋代时期大面积栽培,大约有上千年历史,在明视为朝廷贡品。
在举国的薏米中,金沙薏米颗粒最小。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薏米的颗粒越小,药用价格越高。难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薏米就是金沙村的薏米。当年皇帝眼光也是极高,只选择了一个小村子的薏米作为朝廷的贡品,可见它的营养之高。
二、茯苓山药排骨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祛湿又健脾的一道靓汤。
三、冬瓜陈皮老鸭汤。具有清润消暑、利水祛湿作用。
做法步骤
1. 将老鸭切件。
2. 冬瓜洗净切块不用去皮,适量陈皮。
3. 猛火烧开后文火煮两小时,下盐、鸡精挑好味道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