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拔火罐是一种病变局部的外治疗法。也是我们平时用得最多最简单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实拔火罐只是拔罐疗法中的一种,还有药筒拔法,竹管疗法,水罐疗法,药酒罐疗法等等。
拔火罐,顾名思议就是用火使拔罐器内产生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红血球破裂,引起自体溶血现象,刺激人体各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同时负压的机械刺激,经反射途径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调节神经活动趋于平衡。
同时拔罐所产生的温热剌激,可以使血管扩张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加强了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有利于炎症消散。
拔火罐历史发展
拔罐在《肘后方》中称为“角法”,即以牛角为罐。到了唐代以竹筒代替牲畜犄角,且应用范围不再是局限于中医外科疾患,到明代药筒拔罐法开始形成,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此法不断改进,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最终衍生出上面所说的诸多拔罐疗法。
拔火罐只是诸多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除湿逐寒,散瘀消肿,舒筋止痛。
拔火罐具体操作方法
(1)所用器械:长镊子或止血钳一把、75%以上的酒精一瓶、脱脂棉球若干、竹筒(一端有底)或者玻璃杯(平口无缺损)若干、火机一个、床、椅、大小毛巾若干,消毒的一般药物。
(2)开始拔罐:让患者或卧或坐,用钳子夹一个棉球蘸上酒精点燃后快速伸进拔罐器中(拔罐器口向上),使罐内冷空气排尽,然后迅速将拔罐器扣于患处(注意迅速要快,否则吸不起没效果)。
(3)留罐于患处10-15分钟即可按下罐口皮肤将拔罐器取下,再做下一轮拔罐,可以同时拔多个罐,每天一次。
(4)如果有经验的还可以走罐,就是拔罐器在A处,如果要走到B处,就在A与B之间涂上润滑油或者肥皂,无需将A处火罐取下可直接经皮肤移到B处,而火罐内的负压不会改变,可在B处继续停留。
适应证:可用于腰酸背痛,感冒,痈疽疖肿,颈痛,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关节炎等等。
注意事项
(1)要选好拔罐部位,依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大小的拔罐器。头面,心搏处,血管丰富,皮肤细嫩及不平之处,不宜拔罐。
(2)拔罐点火的棉球不能沾过多的酒精,以免多余的酒精燃烧掉到皮肤上,引起皮肤烧烫伤。
(3)术中患者不能随意移动,以免疼痛或拔罐器掉落。拨罐时手法要轻柔,以减少患者痛苦,术后让患者休息十分钟左右。
(4)年老体弱,消瘦,及肌肉失去弹性者,全身剧烈抽搐者,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水肿,患者均不宜拔罐。
(5)孕妇腰骶部和腹部,恶性肿瘤,及局部皮肤破损者,禁用此法!
(6)术中如果患者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心烦,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等休克现象,应立即将火罐拔下,使患者平卧,床脚垫高(患者头低脚高位)安静休息,待其清醒后,给饮热水一杯。如果患者血压过低,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不可耽误。
(7)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一般来说拔罐后3小时内是绝对不允许洗澡的,最好在24小时后洗澡,或洗完澡再去拔罐。
拔火罐留下的印子及颜色的意义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中医提示,拔火罐后出现紫红色的印子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这些罐印会在7天左右消散,如果您想快速消散的话,可以在做了罐24小时以后,用热敷或者艾灸的方法帮助消散。也可以多按揉一下帮助消散。